在迎来资本市场“常州板块”100家上市公司后,新晋GDP万亿之城常州进一步披露了上市后备梯队,共涉及6大产业矩阵的706家企业。
10月21日,常州举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会,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表示,上市公司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对提振信心、稳定市场和发展经济意义重大。常州要以 “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决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坚定不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持之以恒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从1994年常柴(000570.SZ)上市实现零的突破,30年间,常州推动一批批优质企业、链主企业、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迈向资本市场。他表示,常州将坚定打造万亿产业、培育万亿市值。
培育万亿市值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地方经济的“压舱石”“排头兵”,其数量变化直观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9月25日,常州瑞华化工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920099.BJ)在北交所上市,成为常州第100家上市公司。
这100家上市公司,包括沪深主板40家、创业板23家、科创板6家、北交所7家,境外市场24家。在上市企业数量增长的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比超过8成。
据统计,常州境内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2.86%、“专精特新”企业占比38.57%;2023年度累计研发支出123.95亿元,同比增长17.64%;2023年度全市上市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4815亿元。
今年以来,常州A股上市企业数量江苏全省第一,过会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新三板挂牌数量江苏全省第一。
具体来看,常州今年新增4家A股上市公司,新增数量位列江苏全省第一(占比36%)、并列全国第二,合计为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新增直接融资29亿元。同时,新增4家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审议,1家企业通过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位列全国第一。已形成存量过会企业(含境外)5家、在审企业5家、辅导备案企业40家的上市后备梯队,梯队规模全省前列。
此外,常州还新增了1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9家基础层企业调入创新层,位列江苏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其中近五成企业达到北交所在审企业业绩中位数、6家企业已辅导拟申报北交所;另有3家企业获得挂牌同意函、4家企业正在挂牌审查,新三板梯队规模江苏全省前列。
706家后备企业矩阵
为实现“常州板块”扩容提质,常州构建了上市企业培育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
目前,围绕“1028”产业体系,常州入库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达706家,形成(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型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节能环保和新型电力装备)六大重点产业矩阵,聚焦(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境外市场)五大市场板块,开展(苗圃、股改、辅导、审核)等梯次培育。
其中,蜂巢能源、厚生能源、锂源新能源等3家“独角兽”企业在内的新能源矩阵165家;中车戚所、龙鑫智能等在内的高端装备矩阵135家,欣战江、凯达重工、三鑫特材等在内的新材料矩阵134家,创健医疗、百瑞吉、太美生物、常州药研所等在内的生物技术及新型医疗器械矩阵64家,承芯半导体、纵慧芯光、应能微、欣盛半导体等在内的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矩阵75家,万帮能源、华鹏仪表、欧瑞电气、龙腾光热等在内的新型电力和节能环保产业矩阵45家。
这706家企业中,388家企业明确上市板块,其中43家规模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申报沪深主板、52家“硬科技”企业申报科创板、96家三创四新企业申报创业板、160家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北交所、37家申报港交所、纳斯达克等境外资本市场。
常州方面表示,这些上市后备企业中,45家企业净利润超亿元,89家企业净利润超5000万元,141家企业净利润超2000万元。185家企业引入股权融资,合计950亿元。
同时,36家企业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41家企业复合增长率超过50%,183家企业复合增长率超过15%。
为促进上市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常州已构建形成“1+3+X”政府基金矩阵,围绕百亿龙城科创一级母基金,设立了产业基金、天使母基金、新能源母基金等3只专项母基金,母子基金总计58只,总规模超500亿元。其中,设立主投新能源领域的基金33只,总规模超360亿元,累计投资常州新能源项目89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同时,常州引进各类投资机构1543家,备案私募投资基金536只,完成股权融资737亿元。
今年7月,常州市副市长徐军在发布“龙城金谷2.0”时表示,未来3年,常州将大力培育引进权威榜单品牌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三类经营主体,力争到2026年末集聚资本规模超过3000亿元。二是资本赋能提效。锚定服务企业上市、培育未来产业、助力资本招商三大任务,力争到2026年末助力全市股权融资超千亿元、投资未来产业超200亿元,助力企业上市超70家、招引十亿元级产业项目超10个、(潜在)独角兽和顶尖人才项目超10个。
外资机构积极评价中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沪市公司多措并举提升投资价值的市场氛围正在形成,综合运用分红、回购、大股东增持等手段回报投资者。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退市制度强化,推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吴清表示,总的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变化,投资者预期明显改善,A股、港股和海外中国资产交投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