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据彭博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初,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包含325只中国债券,在该指数68万亿美元市值中的权重达到9.7%,较4年前增长3.7个百分点。同时,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成为全球综合指数中的第三大计价货币债券,仅次于美元(45.4%)和欧元(22.3%),略领先于日元(9.6%)。
而在4年前,2020年11月初,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在为期20个月的逐步纳入过程后,被完全纳入彭博全球综合指数(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Index)。彼时,中国债券在该指数中的权重约为6%。
据统计,彭博全球综合债券指数的未偿付总额较4年前增长23%,而纳入该指数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的规模增幅高达53%,总量超过6万亿美元。
从录得收益来看,以本币计价,中国国债与政策性银行债券在过去4年实现了21.9%的正回报。相比之下,美元、欧元及日元债券的回报率均为负值,分别为-6.9%、-12.0%和-7.1%。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债券录得14.6%的可观回报,亦大幅超越同期美元(-6.9%)、欧元(-17.9%)以及日元(-36.3%)债券的表现。
过度监管与规避风险的管制文化成为欧洲创新的制度性障碍。
短期来看,债市仍将面临股市带来的分流效应。
要真正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市场的定价之基,根本上需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正视低利率政策的损益,并真正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开放,释放市场主体的冒险精神和创造力。
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下午,美国国债总额已达到37004817625842美元。
新规引爆机构“老券抢购潮”,股债走出双强格局,公募基金、南向债券通、信用债、存单、股市可能获得更多资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