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美团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美团第三季度营收为936亿元,同比增长22.4%。净利润为128.6亿元,同比增长307.5%。
三季度财报显示,新业务亏损进一步收窄。
新业务亏损收窄
按分部看,核心本地商业分部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0.2%至694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4.4%至146亿元。
不过相较于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营利润环比出现了下滑,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152亿元减少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146亿元,经营利润率由25.1%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至21.0%。对此美团表示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导致骑手补贴增加及交易用户激励占收入百分比增加,此外推广及广告开支也出现了增加。
订单方面,第三季度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
美团在第三季度继续低价路线,并表示通过“拼好饭”业务商家可有效地扩大高性价比产品的销量、吸引新顾客和提升收入水平。此外,三季度进一步扩展了 “品牌卫星店”,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美团CFO陈少晖此前表示,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消费者变得更加对价格敏感。因此,美团到店、酒店和旅游业务在每个垂直类别中的客单价同比都有所下降。不过,上述业务也伴随着争议,骑手和商家承受了低客单价带来的压力。
2024年第三季度,新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28.9%至242亿元,增长来自于商品零售业务的收入增长。
新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由2023年第三季度的51亿元收窄至2024年同期的10亿元,该分部的经营亏损率由27.2%同比收窄23.0个百分点至4.2%。经营亏损及经营亏损率均有所改善主要因为商品零售业务的运营效率有所改善。
由于效率提升和健康增长,除了美团优选外的其他新业务作为一个整体在第三季度实现了盈利。
10月9日,Keeta在沙特利雅得上线。继2023年5月上线香港,2024年9月上线沙特的阿尔卡吉后,Keeta在第三个境外城市上线。对于海外拓展一事,美团此前回应称目前海外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将继续评估不同地区的市场机会,不过海外业务是美团长期发展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8月23日,美团发布了内部信,将境外业务更名为Keeta。
对于美团积极出海的原因,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表示,美团执着于开展海外业务,是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国内互联网流量见顶、红利正在消失,美团在用户高增长时代之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以维持其业务扩张和盈利能力。出海成为了开拓新市场、抵御竞争的重要方式。
继续业务结构调整
美团在第三季度继续调整业务结构。
9月27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发布内部邮件,宣布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宣布成立“核心本地商业/酒店旅行”,涵盖住宿事业部、门票度假和交通事业部、民宿事业部,任命李锦飞为酒店旅行负责人。成立“核心本地商业/医药健康事业部”,涵盖原医药事业部和原到综事业部相关行业,任命李晓辉为医药健康事业部负责人。两位新任管理者均向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汇报。
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对第一财经表示,美团处于从早期创业阶段到目前转型阶段的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目前看必须要改变,因为过去美团的业务和其他互联网企业类似都是发展增量市场。但目前变为了存量市场,美团面临的恐怕是新的产品及业态的迭代,新的消费习惯和娱乐习惯正在形成,例如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对于原本本地生活的消费习惯产生了冲击,目前来看抖音是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尤其在团购和外卖领域。
从外部竞争看,多个平台正在大力发展本地生活业务。根据快手在三季度电话会议上披露的数据,三季度快手本地生活业务的日活跃买家数环比增长28%,GMV环比增长26%。本地生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5倍,环比增长36%。
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在节假日也迎来增长。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平台酒店住宿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205%,地方菜餐饮和景点票券团购订单量增长了95%和63%。为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抖音近期还宣布了下调保证金。10月31日,抖音宣布平台对综合类目商家的保证金进行了下调,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为商家提供更加有利的经营环境。
除了业务发展,骑手工作环境受到多方关注。美团在三季度财报中表示,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美团积极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截至10月底,美团与万科物业、中海物业、金科服务等七大物企合作推出的“骑手友好社区”通行解决方案已累计服务超过160万名骑手,预计年内将在全国过万个小区落地。为解决骑手休息难问题,美团还联合各级工会和线下商家持续扩大城市中的骑手驿站网络,目前全国驿站已增至近五万个。
从实际情况看,外卖浪费现象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第三季度,美团实时配送业务继续稳健增长,订单量同比增长14.5%。到店酒旅业务录得强劲增长,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0%。
上线以来,美团的“拼好饭”业务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
截至2023年,中国包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累计完成营业收入近1.2万亿元
针对中欧非绿色能源合作面临的技术壁垒、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挑战,南存辉建议,建立民间对话平台和机制减少贸易壁垒;建立跨国界技术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新技术项目示范等方式深化技术合作;加强在能源金融、能源贸易等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