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经济:培风图南,无远弗届

2024-12-04 17:07:32 听新闻

作者:李超    责编:张健

11月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景气总体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小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表现强劲,出口受益于“性价比红利”,CPI低位回弹,PPI降幅收窄,就业总体平稳但青年就业压力较大,金融数据仍承压。

(本文作者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工业生产有惯性,服务业景气平稳

11月工业生产景气总体平稳,我们预计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或为5.2%。工业稳增长政策前置发力推动供给先行、惯性仍在,政策组合拳对有效需求的带动仍需一定过程,工业企业盈利多重承压,对工业企业生产积极性有所影响,但总体仍能保持韧性。11月份服务业景气总体平稳,生产性服务业强于生活性服务业,金融业表现或仍活跃。

>>社零小幅回落,车市继续发力

预计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4.5%(前值+4.8%)。其一,从乘用车数据来看,狭义乘用车销量同比和环比增速继续回暖,汽车置换补贴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叠加车企“双十一”宣传,预计11月车市热度进一步提升。其二,从出行数据来看,城市内出行和跨城属性均有所回暖,逐步修复。其三,从房地产销售数据来看,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由负转正,大幅修复,对地产后周期消费修复有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于放缓,制造业挑大梁

我们预计,2024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为3.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9%。据我们测算,10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3%(前值3.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前值9.7%),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前值2.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8%(前值下降9.4%)。

值得关注的是,设备工器具购置延续涨势,1-10月设备工器具购置累计涨幅为16.1%(前值16.4%),对应10月当月同比增速为14.3%(前值13.8%),是资本开支的重要支撑,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政策端强化对设备更新的支持下,设备类投资或成为投资端增量弹性来源。此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维持涨势,1-10月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4.5%、9.4%。

>>“性价比红利”支撑出口,进口仍有改善空间

预计2024年11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6.4%,人民币进口增速为-1.8%。我们提示,关注出口“性价比红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重视三大逻辑:

其一是发达经济体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收入K型分化催生消费降级,和全球滞胀环境推动企业降本战略,我国供应链优势和产品性价比优势有望抢占份额,纺服、轻工、机械、家电和家具等领域的中高端品类或将受益;

其二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制造”出海带动我国出口增长;

其三是全球科技周期及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有望在全球衰退环境下走出产业发展的独立趋势,带动我国机电产品和新能源品类(新能源车、光伏等)的出口增长。

>>CPI低位回弹,PPI降幅收窄

我们预计,11月CPI同比增速为0.5%(前值0.3%),环比增速为-0.3%,CPI表现为一定回暖态势。工业消费品下行压力未见显著缓解,服务价格受国庆节日效应总体稳中有升。总体上看,我们认为CPI有望小幅回升。PPI方面,我们预计11月PPI同比增速为-2.9%(前值-2.9%),环比增速为-0.3%,同比降幅较10月基本持平,库存周期难以对价格形成有效支撑,中游制造业产能出清或需经历较长一段时间。从供需平衡的角度看,目前的政策强度更多指向提振信心,对终端需求和供需缺口弥合的实质性改善仍需观察,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增量地产、消费等总需求侧政策陆续出台,才有可能进一步判定PPI的筑底信号。

>>就业总体平稳,关注青年就业

我们预计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较前值持平。工业、服务业生产积极,对吸纳就业有一定支撑作用,但结构上青年就业或仍有较大压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政策支持的重中之重,稳岗返还、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11月金融数据仍然承压

预计1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6000亿元,同比少增约4900亿元,对应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至7.7%;社融新增2.5万亿,同比多增347亿元,增速持平上月约7.8%;M2增速为7.2%,前值7.5%,回落0.3个百分点;M1增速为-5.1%,前值为-6.1%,提升1个百分点,财政资金的逐步拨付、使用可能对M1数据逐步产生正面带动,值得关注。近期降准+降息超预期体现货币政策积极维稳经济、为实体部门降成本的政策诉求较强,预计今年至明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风险提示

1) 地缘冲突扩大化驱动我国产能过剩化解,使得中国经济意外上行。

2)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