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持续布局新旧动能转换,上海给出亮眼数据

第一财经 2025-10-22 21:57:13 听新闻

作者:胥会云 ▪ 金叶子 ▪ 缪琦    责编:刘晓雷

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成为上海经济逆势而进的一大推力。

上海对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布局,在今年三季报中再现令人振奋的答卷。

上海市统计局10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也快于全国的5.2%。

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成为上海经济逆势而进的一大推力,更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出口的增长。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3%;上海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此外,前三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出口总额1936.7亿元,大幅增长10.3%。

不仅是工业,占GDP近八成的第三产业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服务业行业,也继续发挥引擎带动作用。前三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277.43亿元,同比增长15.5%;金融业增加值6965.27亿元,增长9.8%。

“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韧性,也展示了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先导性。”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上海经济能实现稳中有进、韧性增长,得益于此前面对传统动能减弱的挑战时,上海的主动换挡,提前布局新引擎。

经济新动能加速壮大

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力,比增速本身更值得关注,上海此次经济三季报的增长韧性则缘于上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形成的新动能的持续壮大。

其中,工业生产回升向上,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成为上海经济逆势而进的一大推力。

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2.8%、11.3%、3.6%。

同时,上海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4.1%。其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值分别增长19.6%、10.9%和10.3%。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因为上海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在逐渐接近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沈开艳说,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起到了压舱石和增长极的作用。

同时,上海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3.4%。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倍、27.9倍。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6万件,同比增长12.7%。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上海前三季度工业增速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向新的同时,上海经济也呈现出需求向好的态势。

前三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02.77亿元。从增速看,上海社零今年也实现了逐季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1.1%,上半年同比增长1.7%,前三季度同比增长4.3%。其中,三季度的7~9月份,更是分别增长了7.8%、13%和9.2%。

“上海这样一个经济体,一旦在科技创新上建立了雄厚的基础,就可以在全球经济波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沈开艳说。

提前布局和持续蓄力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并非只是今年前三季度表现亮眼,“十四五”以来总体的表现都不错,年均增速高于规上工业。

“增速的回升不是简单的基数效应,而是内生动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沈开艳表示,这也得益于上海的提前布局。

以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为例,在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的过程中,各类创新要素聚合而成的创新生态,带动新赛道、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举行的成果展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达45个,在药械创新竞争中领跑全国。

截至2024年末,上海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2183家,涵盖制造、服务和批发业。联影医疗、复宏汉霖、艾力斯等头部企业产值稳居前列。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7家企业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联影医疗在全球医疗器械的排名升至第57位。

上海市科委近日介绍,预计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上海也制定了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产业链的政策举措,推进“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

再看人工智能方面,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英此前介绍,目前上海正抢抓战略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创新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在这过程中,重点打造“5个高地”:包括敏捷高效的产业创新策源地、赋能百业的垂类应用示范地、开放融通的产业生态集聚地、年轻活跃的创新创业首选地、智能向善的治理合作先行地。

上海市经信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AI+制造”的最佳实践场,上海正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工作,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12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54家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高水平智能工厂数量国内领先,有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创新生态。上海则基于三大先导产业的持续推进,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并形成了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力。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出要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扩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还在为今后的新动能蓄力。一方面,工业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前三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增长20.3%,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0%)14.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上海也在持续推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土地、电、气、热等要素价格持续降低,1~8月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3%。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

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上海近日再发新政进行系统性布局。根据日前公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上海提出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到2030年,培育壮大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引领地。

新动能提升出口竞争力

新动能的亮丽表现,使得上海制造的含金量和含“新”、含“绿”量不断提高,更为出口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力和韧性。

前三季度,上海市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出口1936.7亿元,增长10.3%。其中,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0.7%;高端制造业出口增势显著,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机床、石化机械出口分别增长41.6%、39%、36.5%、29.6%。

上海市“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同比增长6.3%,继续保持超千亿的出口规模。其中,在特斯拉储能工厂投产带动下,锂电池出口321.5亿元,增长20.7%;上汽加大混动汽车出口力度,推动全市混动汽车出口196.1亿元,增长2.1倍。绿色航运装备异军突起,液货船出口206.3亿元,大幅增长82.7%。

根据上汽集团发布的数据,其海外市场“稳步增长”,市场占有率逐渐加大。今年9月,上汽海外市场销售10.1万辆,同比增长12.2%,1~9月累计销售76.5万辆,同比增长3.5%。上汽MG品牌今年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已超过22万辆,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在英国的市占率超过4%。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佳对第一财经表示,受益于上海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关税波动带来的影响会更弱一些。同时,上海的“新三样”产品、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也与新兴市场的需求匹配。

王佳认为,外贸增势能否持续取决于上海能否不断提高产业链的韧性,以及产品的附加值,比如电子消费品、新能源汽车等。面对国际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加大等挑战,上海乃至全国外贸政策支持还将继续强化,随着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推进,上海将继续受益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带来的效应。

2025年1~9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超4100万标准箱。9月19日,上海港单昼夜集装箱吞吐量又一次突破17万标准箱,达到172395标准箱,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