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越发紧密,但数据资产的税制设计与税收治理方面存在诸多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在近日举办的2024中国数字经济税收蓝皮书(上海)发布会暨数字财税实践与应用高峰论坛上称,数字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关系密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和税收结构失衡的问题仍待深入研究,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创新路径有待深入探索与实践。
“但当前数字经济活动造成税收流失,我国现有的税收治理方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活动的实时性、虚拟性和跨区性特点。”由北京大数据协会财税大数据专委会组织研创的《中国数字经济税收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指出,数据交易的跨区域性和隐蔽性增加了税源辨别的难度,税务机关无法及时准确获取涉税信息,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协同治理机制。《报告》分析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是实现数据资产优化配置的关键。需构建数据资产的估值方法与定价机制、推进数据资产入表核算等。不过数据资产市场化还需兼顾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的数据资产,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在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不被滥用。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我国 2023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
会上,北京大数据协会财税大数据专委会常务副会长焦瑞进提出,数字经济与宏观经济和税收之间的关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通过聚类分析深度挖掘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影响的异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质量发展意见。此外,数字经济须创新应用场景,服务市场提升价值,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报告》提到,人工智能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增长,扩大了税基,但也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就业和收入的两极分化。然而,人工智能课税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现行税法与人工智能活动的不适应、新收入的税基和税率确定、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价值评估等问题。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的跨国性和技术复杂性对现有税收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国际间协调统一的税收规则。同时,税务机关在征管中还需克服技术壁垒、数据隐私保护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技术能力以应对挑战。
金融领域因其数据密度高、专业性强,暴露出大模型垂直行业数据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强总理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包括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完善数据基础制度等。
《政府报告》强调推进多领域数字经济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的持续推进,以及加强法律保障和市场需求,以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
数智经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数据、算力、算法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并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拓展应用场景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企业掌握的数据变现难、变现渠道单一,让企业无法短期获得效益,从而没有动力支持数据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