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0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9.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50万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5.6%;
高端装备制造业1.45万个,占15.1%;
新材料产业2.04万个,占21.3%;
生物产业1.49万个,占15.5%;
新能源汽车产业0.32万个,占3.3%;
新能源产业1.17万个,占12.2%;
绿色环保产业1.63万个,占17.0%;
航空航天产业0.12万个,占1.3%;
海洋装备产业0.02万个,占0.2%。
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485.0亿元。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数字产品制造业26.2万个,占9.0%;数字产品服务业27.4万个,占9.4%;数字技术应用业143.0万个,占49.0%;数字要素驱动业95.0万个,占32.6%。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数字产品制造业1337.2万人,占37.0%;数字产品服务业151.9万人,占4.2%;数字技术应用业1460.9万人,占40.4%;数字要素驱动业665.9万人,占18.4%。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中,数字产品制造业204794.5亿元,占42.3%;数字产品服务业41836.8亿元,占8.6%;数字技术应用业140422.4亿元,占29.0%;数字要素驱动业97431.3亿元,占20.1%。
多位专家分析,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举措。除了传统产业,我国一些新兴行业也深受“内卷式”竞争困扰。与上一轮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此次新兴产业民企占比更高、吸纳的就业更多,本轮反内卷政策要循序渐进、因业施策,妥善应对结构性就业压力。
6月以来,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密集发布,进一步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从结构来看,新基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占比提升。
从下阶段情况看,我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宏观政策留有后手,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将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5月份,随着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稳经济促发展效果显现,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