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事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统计报告。
1.12月社融存量增速回升0.2个百分点至8%。其中, 1)政府债券是社融的主要支撑因素,拉动社融增速0.21个百分点。政府债券融资主要来自11月新批准的2万亿再融资地方专项债,企业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偿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会相应拖累人民币贷款表现。2)企业债券融资也对社融同比多增起到突出作用,拉动社融增速0.1个百分点。12月企业债券融资为-153亿,与2022和2023年12月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少增形成鲜明反差。2022年12月为债市赎回潮冲击,市场大跌导致企业债权融资受阻;2023年12月主要是地方化债加码导致城投提前还债。今年12月债市走强,融资成本下行对企业债券融资形成了一定支撑。3)人民币贷款仍然是社融的主要压制因素,拖累社融增速0.09个百分点。此外,其他分项(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和表外票据同比改善较为明显,据人民日报社主管《证券时报》,12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超过3000亿元,贷款核减也会相应导致贷款存量减少。
2.12月贷款存量同比进一步下降0.1个百分点至7.6%。其中,1)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主要拖累,拉低贷款存量增速0.37个百分点。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仅400亿,同比大幅少增8212亿。据《证券时报》,如果还原地方化债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影响,12月贷款增速超过8%,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2)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恢复,拉动贷款存量增速0.06个百分点。得益于房地产销售的持续回暖,以及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后提前还贷现象减少。12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较上月略有回升,或主要体现商业银行净息差过窄情况下的自主调整,也意味着进一步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需要多方政策共同支持。3)企业票据融资显著多增,拉动贷款存量增速0.12个百分点。反映年末商业银行或仍有冲量的冲动,企业融资以短期资金流转为主,信贷有效需求仍显不足。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也反映出需求相对不足。
3.12月M1同比进一步回升2.3个百分点至-1.4%,继续受到房地产销售恢复和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支撑。房地产销售恢复使储蓄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地方政府化债资金到位后,部分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使企业现金流得到改善,均有助于提升M1增速。M2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至7.3%,主要受到财政支出提速的支撑。前期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在年末集中拨付,使得不计入M2的财政存款出现超季节性的大幅减少,释放出资金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M2。但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至6.3%,主要与非银机构调整资产配置有关。《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至7天逆回购利率及以下,导致12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大幅下降3.17万亿。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海外经济衰退程度超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当前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具有中长期考量,五方面的重要任务要求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保持适度宽松基调。
当前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应收账款高悬但回款未能常态化,且国内整体产能渐趋饱和。业内认为,存量项目并购整合、提质增效,同时投资出海寻找增量空间或为破局之道。
契约承载的是市场信用,市场信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塞,不留死角地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为市场注入的是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
“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于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即增强地方财政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我们预计经济增长动能将在2024年四季度温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