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俞涛、高童、曹海巍,长江证券研究员)
核心观点:
1.量价皆经济。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量价背离”特征明显,尤其是生产端各项数量指标较强,但价格方面的数据持续偏弱。如此现象,不仅发生在传统产业,也在新兴行业;不仅在内需领域,也在出口部门。这些都并非局部的结构性原因能够解释的。
2.宏观现象对应的是微观基础。理论上,在短期决策中企业往往考虑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只要价格高于该成本,即使亏损也继续生产,因为这样可收回部分固定成本,减少总体亏损。此时,企业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
3.现实来看,面对总需求不足的挑战,诸多企业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反映到宏观层面,这客观上有助于实际GDP增速的短期平稳;但折射在微观层面,这大都体现为企业盈利指标的弱化。“以价换量”策略能否持续,取决于总需求能否实质性改善。
4.展望新年,逆周期政策加码是大势所趋,但其目标侧重GDP的“量”还是“价”,将很大程度影响执行力度和最终效果。若侧重前者,鉴于微观“以价换量”进程可能没完全结束,政策力度适度即可;但若侧重后者,超常规加力应是亟须的。
正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量价背离”特征明显,尤其是生产端各项数量指标较强,但价格方面的数据持续偏弱。如此现象,不仅发生在传统产业,也在新兴行业;不仅在内需领域,也在出口部门。这些都并非局部的结构性原因能够解释的。
图1. 量价的背离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量以工业、服务业同比拟合,价以PPI、CPI同比拟合。
一、量价为何背离?
宏观现象对应的是微观基础。理论上,在短期决策中企业往往考虑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只要价格高于该成本,即使亏损也继续生产,因为这样可以收回部分固定成本,减少总体亏损。此时企业追求的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
图2. 为何盈利弱化还生产?
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者绘制
现实来看,面对总需求不足的挑战,诸多企业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反映到宏观层面,这客观上有助于实际GDP增速的短期平稳;但折射在微观层面,这大都体现为企业盈利指标的弱化。“以价换量”策略能否持续,取决于总需求能否实质性改善。
图3. 盈利弱化还生产:现实证据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价格为PPI指数;生产为工业增速;成本为A股工业企业数据、可变成本不含折旧摊销等,经指数化处理。
二、量价背离到何时?
展望新年,逆周期政策加码是大势所趋,但其目标侧重GDP的“量”还是“价”,将很大程度影响执行力度和最终效果。若侧重前者,鉴于微观“以价换量”进程可能没完全结束,政策力度适度即可;但若侧重后者,超常规加力应是亟须的。
图4. 政策侧重“量”,还是“价”?
来源:WIND,笔者测算
注:侧重“量”对应实现5%左右实际GDP增速,侧重“价”对应GDP平减指数正增长;利率为7天逆回购利率。
风险提示:预期非线性变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科技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传统经济基本面,但最终将趋同于有效需求的持续性。
鉴于我国数字化进程较快,叠加地产调整等引致的价格压力,逆周期政策的超常规发力或更显迫切性。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有在实施逆周期政策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为长期增长注入活力,从而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宽松余地,而且应当在政策出台的节奏和步伐上更加果断,保证政策效力不被浪费。
以价换量是市场主体在需求收缩下的被动反应,普遍存在于内需和外需行业,反映了经济低于潜在增速的负产出缺口,扭转这一现象需要超常规总需求政策和房地产纾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