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廉政为赢政通创始人、董事长)
企业家往往有过人的直觉,但企业经营,更应该遵循潜在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直觉,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当下的错误,并错过未来的机会。
就拿降本增效这件事来举例子。
“降本增效”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永恒追求,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但它不是看起来、说起来这么简单。
01
首先,降本增效,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降本和增效的对象不同,希望达成的目的也不同。
而且,千万别被字面意思所迷惑。
先说增效。
增谁的效?增企业运营的效。增效的成果会体现在企业外部,但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所以,想要真正增效,得从外往内看。
企业要不要集中进行增效,这不看企业家的喜好,不看企业家的心情,而应该先看战略。
战略正确,能够持续在顾客心中建立与众不同的价值,就需要回头来审视整个运营体系了。在企业内部,它通常包括了产品、渠道、研发这些部门,在企业外部,运营体系关联的则是“人货场”。
增效的目的,是提升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价值,围绕这一点,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减少浪费。
你品牌的价值何在,就去生产最能体现价值,体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顾客有什么购物习惯,就得去研究、更新、优化你的渠道;所处行业还有哪些需求,是顾客想要但仍未满足的,就调整研发的方向。
只有这样,整个运营体系才能逐渐形成合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企业的“人货场”才能越来越匹配,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独特赛道上的唯一选择,也成为顾客购物时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提效才有价值。
02
降本,则是一个管理概念,需要从人性深处出发,从内向外看。
有一点请注意,降本绝不是“降薪”,相比于看得见的成本,更关键的,是去降“看不见的成本”。
企业是一个组织,需要通过个体的协作完成动作。而能协作的时间是刚性的,一天就是8个小时。如何在这8小时内减少内耗,提升润滑,就是实现了真正的降本。
相信我,这些看不见成本,比如“意愿度、积极性、责任心”,比员工工资、福利这些值钱得多,因为它们不光会影响日常的效率,还会带来持久的“熵增”,让企业逐渐臃肿、迟缓、衰老。
不过,这些本是最难降的,它没有办法通过制度来理性管理,有时,过度的管理往往还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必须得另辟蹊径。
“降本”的关键在于减少内耗,减少内耗的关键在于步调一致。但是,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企业家要做的,只能是让组织与个人目标一致。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因为它没法灌输,没法教育。它只能建立在“目标共识、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以,企业家在考虑降本时,得压一下自己的“分别心”,多用一下“同理心”,将企业的目标分解、贯彻到“工作”“人”与“绩效”上,才能尽可能实现真正的降本。
上下同欲者胜,这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中之重。
03
当下,还有一个降本增效的误区,就是一遇寒冬,许多企业会先把品牌部砍掉。
这不是为品牌部喊冤,在一些公司,品牌部确实也没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想说的是,这种盲目且简单粗暴的做法,可能会让你丧失一个实现“品销合一”的机会。
这个寒冬里,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品牌与品牌部。
首先是品牌,它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最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品牌就是这个价值的具象化,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否则企业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其次是品牌部,在很多企业看来,品牌部约等于“宣传部”,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中心,在整体环境向好时,花一些钱赚吆喝无可厚非,但是在眼下这个寒冬里,它不能挣钱,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可以理解,但不对。
当下,企业当然最希望自己能通过止损的方式来过冬,最希望能活着。但活着,不是苟活,眼下活下来,是为了在开春时能够快人一步,继续发展,这就要求,不要只看眼下能不能赚钱,还要看对未来有没有价值。
企业得学会花钱,而不是不花钱。当然,品牌部的功能和定位要重新梳理。
作为跟顾客认知最近的部门,品牌部有极高的价值,一方面,它能洞察顾客需求。另一方面,它要把这个需求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语料,指导各个部门进行业务调整、优化。
这个功能在过去,可能作用不大,因为市场大,企业只要买流量,就能把产品卖给顾客,但在下一个周期,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将不复存在。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只会主动选择认知里有价值的产品——未来的市场竞争,一定是认知之争。
这场认知之争里,品牌部将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中心,它可以直接实现认知上的价值提升。同时,其他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将是营销部门。
在品牌部门的洞察下,所有部门围绕顾客的需求优化产品、提升渠道、投入研发,所有的企业动作都将是营销,也都将是传播。
这将是真正的“品销合一”,传统的销售将不复存在。就像电影《食神》中那句台词一样:
“根本就没有销售,或者说,人人都是销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截至4月26日,A股医院板块已披露2024年业绩的12家公司中,就有6家出现亏损。
GDP增速双提升、主要指标“开门红”、多数指标增速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回升、就业物价保持稳定……
启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国资并购基金矩阵,通过2个500亿基金,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一突破将助力示范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