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债市的资金面为什么紧?

2025-02-25 16:42:11 听新闻

作者:陈曦    责编:蔡嘉诚

资金紧是央行的意图,旨在防范债市风险和预期经济基本面回升。

(本文作者陈曦,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梁吉华,开源证券固收分析师)

 

12月以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持续偏紧;1月以来,隔夜、7天经常在2%左右,远高于OMO利率1.5%。

对于“资金紧”,市场有两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归因于“汇率压力”

当前债市普遍将“资金紧”,解释为“汇率压力”;

但巧合的是,我们去查2016年8月之后(资金开始紧)的市场观点,当时的“资金紧”,市场同样解读为“汇率压力”。

然而,2017年,人民币汇率压力大幅减轻,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资金却越来越紧。

直到2018年,人民币汇率压力重新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资金才开始越来越松。

也就是说,2017-2018年,汇率压力小——资金反而紧;汇率压力大——资金反而松,请问该如何解释?

我们认为,资金紧,与汇率压力,是两码事。

关注汇率压力,并不会、也不需要,通过收紧在岸市场的流动性来实现;而是采用收紧离岸市场流动性、加大外汇掉期、逆周期因子等方式。

与2017年类似,如果未来某一天,汇率压力显著缓解,届时资金面或许不仅不会放松,反而由于基本面反转,资金进一步收紧。

误区二:不承认是央行态度

目前很多报告进行所谓的“流动性研究”,即从五因素、超储分析等,以及参与者的资金融入、融出,去试图解释资金面,进而预测资金面。

这种方法我们十年前也做过,但结论是:只有事后解释的意义,而没有预测的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资金利率,本质上是央行调控的结果。

这是各国央行,都会做的事情,即每一个国家的货币市场资金利率,都是央行调控的结果。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隔夜利率,是美联储根据其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实时的买卖国债调控出来的。

央行对资金利率有近乎无限的调控能力,因此资金利率持续维持在某一水平,就只能是央行的意图。

资金紧,是央行的意图,其目的或有两个

资金紧,我们认为,就是央行的意图。

那么央行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资金紧与汇率无关,而是:

(1)防范债市风险

2016年当时用的词叫“防空转”、金融防风险,现在其实是一样的。

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写的很清楚,“防范资金沉淀空转”,我们认为,与2016年8月-2017年12月的逻辑如出一辙。

当前债市与2016年8-10月类似,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同样“防空转”、“紧资金”,顺理成章。

(2)央行或认为经济基本面大概率会回升

历史上看,资金面的松紧,往往隐含着央行对经济的预期。

如果央行预期经济会下行,例如2014年初、2018年初、2023年末等,资金利率会开始趋势性下行;

如果央行预期经济会上行,例如2013年6月、2016年8月、2020年5月等,资金利率会开始趋势性上行。

其内在逻辑,或与央行对信用政策、财政政策的判断有关。

即“紧信用+紧财政”,往往预期经济会下行,因此可以提前“宽资金”;

而“宽信用+宽财政”,往往预期经济会上行,因此可以适度“紧资金”。

债市维持2月7日以来的观点不变,继续提示长债风险

在近期收益率上行之后,10年国债收益率仅仅回到1.69%;

距离OMO利率对应的10年国债区间【1.9-2.2%】、资金利率对应的10年国债区间【2.2-2.5%】,仍有相当大的上行空间。(具体测算过程,见上一篇)

换句话说,目前债券市场,仍然隐含着大幅的降息预期。

市场之所以笃定2025年必然大幅降息,是因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适度宽松”,真的等于大幅降息吗?

2008年底,定调2009年“适度宽松”,2009年一次降息都没有;

2009年底,定调2010年“适度宽松”,2010加息。

随着“宽信用”+“宽财政”+“紧资金”,以及市场叙事方式的变化(小红书对账、六代机、黑神话悟空、春晚机器人、deepseek、哪吒2、救万科、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降息预期”将继续减弱,推动债券收益率仍将上行。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的长债收益率上行,仅仅处于上行初期,“越上越买”并不合适。

维持债市总观点,“听妈妈的话,落袋为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