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曦,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梁吉华,开源证券固收分析师)
12月以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持续偏紧;1月以来,隔夜、7天经常在2%左右,远高于OMO利率1.5%。
对于“资金紧”,市场有两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归因于“汇率压力”
当前债市普遍将“资金紧”,解释为“汇率压力”;
但巧合的是,我们去查2016年8月之后(资金开始紧)的市场观点,当时的“资金紧”,市场同样解读为“汇率压力”。
然而,2017年,人民币汇率压力大幅减轻,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资金却越来越紧。
直到2018年,人民币汇率压力重新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资金才开始越来越松。
也就是说,2017-2018年,汇率压力小——资金反而紧;汇率压力大——资金反而松,请问该如何解释?
我们认为,资金紧,与汇率压力,是两码事。
关注汇率压力,并不会、也不需要,通过收紧在岸市场的流动性来实现;而是采用收紧离岸市场流动性、加大外汇掉期、逆周期因子等方式。
与2017年类似,如果未来某一天,汇率压力显著缓解,届时资金面或许不仅不会放松,反而由于基本面反转,资金进一步收紧。
误区二:不承认是央行态度
目前很多报告进行所谓的“流动性研究”,即从五因素、超储分析等,以及参与者的资金融入、融出,去试图解释资金面,进而预测资金面。
这种方法我们十年前也做过,但结论是:只有事后解释的意义,而没有预测的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资金利率,本质上是央行调控的结果。
这是各国央行,都会做的事情,即每一个国家的货币市场资金利率,都是央行调控的结果。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隔夜利率,是美联储根据其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实时的买卖国债调控出来的。
央行对资金利率有近乎无限的调控能力,因此资金利率持续维持在某一水平,就只能是央行的意图。
资金紧,是央行的意图,其目的或有两个
资金紧,我们认为,就是央行的意图。
那么央行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资金紧与汇率无关,而是:
(1)防范债市风险
2016年当时用的词叫“防空转”、金融防风险,现在其实是一样的。
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写的很清楚,“防范资金沉淀空转”,我们认为,与2016年8月-2017年12月的逻辑如出一辙。
当前债市与2016年8-10月类似,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同样“防空转”、“紧资金”,顺理成章。
(2)央行或认为经济基本面大概率会回升
历史上看,资金面的松紧,往往隐含着央行对经济的预期。
如果央行预期经济会下行,例如2014年初、2018年初、2023年末等,资金利率会开始趋势性下行;
如果央行预期经济会上行,例如2013年6月、2016年8月、2020年5月等,资金利率会开始趋势性上行。
其内在逻辑,或与央行对信用政策、财政政策的判断有关。
即“紧信用+紧财政”,往往预期经济会下行,因此可以提前“宽资金”;
而“宽信用+宽财政”,往往预期经济会上行,因此可以适度“紧资金”。
债市维持2月7日以来的观点不变,继续提示长债风险
在近期收益率上行之后,10年国债收益率仅仅回到1.69%;
距离OMO利率对应的10年国债区间【1.9-2.2%】、资金利率对应的10年国债区间【2.2-2.5%】,仍有相当大的上行空间。(具体测算过程,见上一篇)
换句话说,目前债券市场,仍然隐含着大幅的降息预期。
市场之所以笃定2025年必然大幅降息,是因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适度宽松”,真的等于大幅降息吗?
2008年底,定调2009年“适度宽松”,2009年一次降息都没有;
2009年底,定调2010年“适度宽松”,2010加息。
随着“宽信用”+“宽财政”+“紧资金”,以及市场叙事方式的变化(小红书对账、六代机、黑神话悟空、春晚机器人、deepseek、哪吒2、救万科、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降息预期”将继续减弱,推动债券收益率仍将上行。
因此,我们认为,近期的长债收益率上行,仅仅处于上行初期,“越上越买”并不合适。
维持债市总观点,“听妈妈的话,落袋为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研究丰富政策工具箱,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
短期货币端或以预期管理为主,保留政策余量应对关税等未来潜在的冲击。
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
权威专家表示,我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和余力,将根据形势需要和外部影响动态调整,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