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安排。今年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是: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主要预算安排,一是提高预算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这个4% 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预算赤字率,同时又是4%左右,为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的挑战留有一定的空间。
报告在分析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
二是增加政府债券发行。报告提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同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全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快各项资金下达拨付,尽快形成实际支出。
三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特别值得一提是,去年下半年安排15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明确将安排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以旧换新。资金支持规模翻了一番,支持范围也有所扩大。年初有关部门已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四是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去年底,人大常委会批准的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增加6万亿专项债额度用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这对于促进去年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报告提出,今年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这是打开新的投资空间。而且要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报告还提出,要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等等,应该说是疏堵并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1.1%,有力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无论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比,还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增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都呈现上升态势。
政府工作报告概述了财政政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赤字和发行更多政府债券。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三大核心目标,并提出务实措施以应对通胀下行压力,同时突出“投资于人”的新循环,推动地方财政扩张,加强地产政策“保主体”,促消费成为经济工作主要抓手,财政货币政策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