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哲为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资于人”首次作为政策亮点被明确提出,这一表述深刻体现了我国宏观政策面向“以人为本”的重大转变。
为什么宏观政策要“投资于人”?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通过“投资于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激发消费潜力。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万亿级投资与消费需求,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等举措,正是通过激发居民需求,来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如何实现“投资于人”?
第一,以促消费政策引领需求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首要任务,对于消费政策有三方面部署,一是消费补贴,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用于以旧换新,规模比去年翻倍。二是收入补贴,如社保、生育等,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三是制度建设,如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完善劳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第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一方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总量层面稳就业的目标,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定为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达到1200万人以上,并且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来实现就业稳定,比如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另一方面,加大社保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等。
第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投资于人”在需求侧是通过增收等措施激发居民消费需求,在供给侧对应的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一方面要通过鼓励生育政策扭转人口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育投入,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优质本科扩容等政策,通过面向未来的教育规划,增加对人口、对教育的政策投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尽管近年来政策逐步向灵活就业群体倾斜,但社保体系内部的不一致性仍让骑手们面临“参保难、转移难、享受难”的困境。
下一步应将中国消费水平的结构性偏差调整至正常水平。
兼顾差异化和灵活性、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负担,探索“分档缴费”“参保补贴”等不同模式……探索一套适应灵活就业形态的不同需求、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方案,还需久久为功。
进一步加大惠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至首要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逻辑从“投资驱动”向“需求拉动”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