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并将其放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首位。近年来,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当前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全部清零,服务业开放程度正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稳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3月24日,在202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王春英认为,可以在四个方面持续作出努力。
第一,持续深化全球和区域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坚定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全面深入地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合作机制,推动我国制度创新成果走出去,聚焦绿色新能源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新兴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调整,实现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建设者、引领者的提升。
第二,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合理放宽外资准入。主动对接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环境、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领域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放宽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贸易的外资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服务业开放和有序竞争。
第三,加快推进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更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制度型的创新从自贸区领域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探索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高地,核心任务也是制度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王春英认为,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布局。“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比如在西部或东北地区能够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聚焦商事、贸易、监管等制度,突破瓶颈,疏通堵点,审慎开放。”
第四,统筹开放和安全,推动制度型开放行稳致远。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防范风险摆在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强风险研判,预警监测、压力测试,持续提高风险识别、处置和应对能力。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放宽准入提升服务的同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防止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干扰与冲击。
喧嚣的流量退去后,2025上海车展回归了本质。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坚定支持自由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
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
周汉民表示,浦东35年的努力是为开放“试制度”,当下任务更为迫切,就是要为中国的发展“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