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峻,金融资深人士)
长期主义难在哪儿?
长期主义是逆人性的战略选择。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液态社会”理论。与传统的“固态社会”相比,曾经固若金汤的磐石社会不复存在,既有的社会规则、职业路径、人际关系不再持久,而是像液体一样瞬息万变。不再有永恒的关系和纽带。一切都处于变化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时候,计划的确赶不上变化。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交媒体快速迭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旧事物隐退江湖。但人类对于确定性和即时反馈的渴求是写在基因里的。既然未来无法预测,那就争取更多的即时反馈和确定性。出于对安全感的需求,人们自然会更信任“看得见”的短期收益。而相对应的,长期主义却要求 “用当下的成本兑换未来的不确定收益”。“即时满足”被“延迟满足”替代。而“未来的不确定收益性”也伴随着当下的恐惧与自我怀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长期主义很难,但是古往今来,世界上很多伟大的人和公司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从短期战术角度看,作为“逆行者”,长期主义的确困难重重,需要逆流而上,直面孤独与挑战。但是,从长期战略角度看,“风物长宜放眼量”却是一种更高级的战略思维。不拘泥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从而形成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长期主义的魅力又在哪儿?
长期主义追求时间复利下的指数级增长。
长期主义是一件富有美感的事情。但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体验到这种美感。1997年,亚马逊全年营收1.48亿美元,净亏损3100万美元,市值约4亿美元。创始人贝索斯以《一切以长期为重》为题,写下了第一封致股东信。他提到“我们相信,衡量公司成功与否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便是我们创造的长期股东价值。”“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专注于我们的用户。我们的投资决策要继续基于长期市场领导地位来考虑,而不是看短期盈利或华尔街的短期反应。”
28年后,坚持“一切以长期为重”的亚马逊全年营收超6300亿美元,净利润达到592亿美元,市值逼近2万亿美元,实现指数级增长。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50亿元,暂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创纪录的背后,是创作团队五年磨一剑地精益求精。一个10秒的镜头耗时1年打磨。片中“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的动态效果,团队反复调试六七十遍才通过。
DeepSeek在2025年春节期间席卷全球。其背后是多年深耕。当AI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爆款”时,梁文峰专注于模型的通用性与可靠性,最终凭借技术突破实现爆发式增长。正如他所言:“短期回报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从短期的确定性中跳脱出来,才能获得长期无限的可能性。
一方面,当我们过度追求确定性收益时,有可能导致未来资源的枯竭,从而陷入“饮鸩止渴”的悲剧。金融行业尤是。当从业人员无远虑,只有短期业绩这个近忧时,就容易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将风险置之脑后。虽然短期可以快速上量,但由于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与外溢性的特性,当潮水退去时,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以财富管理行业为例,当卖方销售模式遇到瓶颈之时,很多机构瞬间切换,标榜自己为“买方投顾”。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机构和客户都适合买方投顾。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依然打着投顾的旗号,做着卖产品的事。
另一方面,秉持长期主义的人,目的地是星辰大海。当多数人在追逐风口时,长期主义者却致力于建造自己的护城河,愿意走远路、下慢功夫。他们相信时间复利下的厚积薄发,而不是急于一时的成功、计较一时的得失。从路径上看,短期主义追寻的是成本与收益的线性关系,是每一步都有所得的确定性。
然而,很多事情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长期积累后,在某个时点突然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这便是拥有战略定力的长期主义者们,从平凡到卓越的飞跃。如同2006年的亚马逊,当它推出AWS(亚马逊公有云服务)时,市场质疑其偏离电商主业。但贝索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拒绝短期利润诱惑”,持续投入。目前AWS已成为亚马逊的利润核心,2024年营收超过千亿美元。
长期主义跟短期目标的关系又是什么?
长期主义是跨越平凡到卓越的跳板,是长期与短期动态平衡的艺术。
长期主义道阻且长,也不必然等同于成功。甚至,脱离短期现实的长期主义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当公司一味强调长期、却判断错了长期的方向,或是直接无视短期财务预警指标,也很可能折戟沉沙。
谷歌有个70/20/10法则可以借鉴。即将70%的时间用于核心业务,20%的时间用于核心业务相关的延伸领域,而10%的时间用于与核心业务不相干的新业务领域。通过将资源在短期和长期之间作出合理分配,从而确保谷歌在不断提升其核心的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同时,仍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发新的服务并推出实验性产品。
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远方的乌托邦,而是日积跬步下的致千里,需要兼顾远虑和近忧。这就涉及两个维度。
首先,是找到可以穿越时空、长期“不变”的目标。这个“不变”通常是抽象的、高维度的。还是以财富管理为例,贯穿始终的长期目标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本质是一种站在客户角度的金融价值观的重构。放弃“赚快钱”的贪婪,转而通过专业能力与信任积累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需要整个组织上下同欲、齐头并进。从而避免在实操中南辕北辙,无法形成合力。
其次,是需要将长期不变的目标拆解成N个短期、可落地的小目标。这就需要应时而动,适时而谋了。还是以财富管理行业为例,当我们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目标后,在现实中就需要精准理解客户需求:通过动态KYC识别客户人生目标与真实风险偏好。同时在产品推荐时,即使面临短期业绩压力,也拒绝推荐“好卖但不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并且在市场波动中帮助客户避免追涨杀跌,确保短期行为一直指向长期目标。
霍尼韦尔前董事长高德威在《长期主义》里说,“为未来布局,你才可能赢;为现在努力,你才可能活。对于追求卓越的人而言,志怀高远,立足当下,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动态调整两者之间的资源配置,就有可能赢得胜利。关键是 “知行合一”,而不是一时冲动喊口号或者人云亦云赶时髦。需要客观评判自己的能力圈和目标愿景,在深思熟虑后持之以恒。长期主义这个词汇,很容易打动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多是口号或者粉饰自己的门面。唯有理想主义者有可能真正践行。然而,要真正把长期主义转化成商业上的成功,只有理想主义还远远不够,需要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能力,持续精进、无问西东的勇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