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多地密集出手支持“出口转内销”,深圳最高奖励2500万|稳外贸布新局

第一财经 2025-04-28 16:56:25 听新闻

作者:何涛    责编:刘展超

深圳推出拓内销10条措施,对企业给予多种真金白银的支持。

为了应对外部挑战增多带来的外贸压力,多个外贸大省及重点城市密集出手,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渠道拓展等方式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第一财经记者从深圳市商务局获悉,当地近日推出2025年服务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支持企业参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支持商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支持网络零售扩容等10条具体措施,单项最高奖励达2500万元。

根据政策,深圳支持企业参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对个人消费者购买家电、数码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给予最高2000元补贴。支持商圈、行业协会、企业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对纳入“深圳购物季”市级重点活动项目,按实际投入的5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政策明确,帮助企业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实施零售额增长奖励,对零售额每增长1亿元给予50万元奖励,最高奖励1000万元。

在发展壮大支持电商平台企业方面,深圳实施电商平台营收增长奖励项目,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平台主体按照营业收入增长额的0.5%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最高奖励300万元;对首次纳入“四上”企业库并于入库次年实现营业收入、零售额正增长的批发零售企业给予支持。

深圳还支持企业触网上线开店,对首次纳入限额以上网络零售统计且达到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50万元奖励;对年度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达到一定规模的,按网络零售增长额的0.5%给予最高2500万元奖励。

金融支持方面,对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且符合条件的企业,深圳将按其实际缴纳保险费用给予25%的资金补助,单家企业每年累计资助金额最高50万元。

此外,深圳还大力支持企业打造国货潮品新品牌,计划在消费电子、时尚服饰、黄金珠宝、钟表眼镜、美颜美妆、食品餐饮等细分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瞪羚品牌;并积极推动首发经济,打响“圳在首发”品牌,对首店企业、商业设施运营方、街区运营管理机构给予支持。

不只是深圳,整个“外贸第一省”广东都已行动起来。4月8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到佛山市调研时,要求当地全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用好广交会、“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等平台,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更大力度支持出口转内销。4月14日,东莞市在全国外贸大市中率先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内外发力,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增强外贸发展动能和产业发展韧性。

一季度“外贸第一城”上海,于4月18日举办“上海市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对接会”。对接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市场监管局、金融监管局等部门,纷纷亮出拓内销相关政策。比如,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检验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加强金融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方式,支持已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外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

在江苏,4月9日,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分析研究当前外贸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议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作为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地区,江苏建立了20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内外贸一体化协调机制,积极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和产业集群。

4月10日下午,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动外经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勉励广大浙商全力抢订单、拓市场、练内功、稳就业,政府方面则要及时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建强平台枢纽,推动降低物流成本,支持企业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为了帮助出口遇阻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内陆外贸大省四川省也多方联动起来。4月23日,四川省出台支持稳外贸九条措施,包括重点围绕“15+N”产业链,加强企业与国内采购商供采对接;开展不少于20场“外贸优品四川行”精品活动,支持零售龙头企业设立外贸优品专柜,支持电商平台开设外贸优品四川专区。

在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之后,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场成长性好,消费空间巨大。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引导外贸代工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品牌,落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

今年3月以来,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陆续在上海、广东、山东、四川、江苏、湖北等经济大省(市)举办,在畅通外贸企业内销渠道,助力稳外贸扩消费方面取得积极效果。就在昨天(27日),活动湖南站启动,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及全国20余个省份的600余家参展商、2000余家境内外采购商到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