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奥平系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
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回落至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4月PMI录得数据为49.0%,显示经济受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扩内需紧迫性加强。笔者认为,美国发动的全球新一轮关税战使我国外需承压,且内部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下阶段需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存量政策的发行使用,同时及时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增量储备政策,更大力度支持扩大内需、稳定外贸。
首先,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的13个分类指数来看,制造业供需两端均回落,外需大幅走弱,价格低位运行。具体来看:
1、供需两端回落:生产端,4月PMI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需求端,4月PMI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均跌入收缩区间;
2、外需大幅走弱: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是出口的领先指标,4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4.7%,较上月大幅回落4.3个百分点,且为近12个月新低,映射新一轮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冲击影响开始显现;
3、价格偏弱运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指数与PPI(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方向基本同步,4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44.8%,比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经济整体“供强需弱”格局下,价格仍处低位运行。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大中小企业均处收缩区间,且中小企业压力更大。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48.8%和48.7%,比上月下降2.0、1.1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中小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大量民营企业是外贸型企业或产业链终端产品主要面向外部需求,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环境下,代表私人部门体感的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实现回暖则更有赖于扩大内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等政策的支持。
因当前经济主要矛盾仍为需求不足,且外部环境仍存更大的不确定性,笔者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下阶段首要工作任务。
财政政策政策方面,加快今年已安排的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加力扩围落实“两重”建设与“两新”工作,为后续增量财政政策加码留出空间。货币政策方面,加快推出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扩大消费及稳定外贸。同时,以促进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政策资源最终落脚点,从而激活市场自发创造需求动能。
第一财经一财号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严峻性,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策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以内需为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聚焦稳就业与稳企业,稳定市场预期,并加速实施扩内需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48.8%和48.7%,比上月下降2.0、1.1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内需”提升至首要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逻辑从“投资驱动”向“需求拉动”的战略转型。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