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非正常家庭出身的日本女性,如何看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30:53 听新闻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两位“非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日本女性对话录《还能做家人吗?》,开启了关于家庭、亲密关系、爱与婚姻、女性成长的诸多话题。

当“原生家庭”成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词汇,一本来自两位“非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日本女性对话录《还能做家人吗?》,开启了关于家庭、亲密关系、爱与婚姻、女性成长的诸多话题。

《还能做家人吗?》是一本坦诚之书,记录了演员、作家内田也哉子与东京大学脑神经医学博士中野信子七次真诚而深入的对谈。

内田也哉子是已故女演员树木希林的独生女,她成长于备受日本社会瞩目的明星家庭,是名副其实的星二代。但她的家庭却相当怪异,父母在她出生前就分居,父亲内田裕也是个性不羁的摇滚歌手,出轨、家暴、数次被捕入狱,多年来靠着树木希林养活,但两人坚持这样的婚姻45年不离婚,直至相继去世。中野信子是著名脑科学家,从小成绩优异,父母关系冷漠且无沟通,12岁开始寄宿,高中时母亲离家出走。

树木希林参演的电影《步履不停》

两位人到中年的女性,以对谈的方式回溯彼此的成长经历,重新看待伤害她们的家人,探讨不同的婚姻模式,探究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19岁就结婚的内田也哉子,嫁给日本影星本木雅弘,连生三个孩子,看似婚姻完美,其实夫妻性格有很大差异,“一结婚就想要离婚”。中野信子在陷入人生最黑暗绝望时刻之际遇到丈夫,选择走入婚姻,但十年婚姻关系始终坚持“周末夫妻”和丁克的模式。

两位40+女性深入而坦诚的对话揭露了她们各自丰富的人生、不同的阅历与性格。正是这些“接地气”的女性对话,吸引了在日生活多年的译者英珂,“她们经历的很多问题,我都遇到过,人生感受有很多重叠的部分,常常能够照见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照见自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由谁来做我们的家人是无从选择的。但是在与家人漫长又跌宕起伏的生活过程中,如何能把日子过得生趣盎然是可以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在《还能做家人吗?》的扉页,内田也哉子手写下这段话,在她看来,这本书蕴藏的,是能让家庭生活变得有趣的智慧,能启发人们展开一幅没有正解、仅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家的风景画。

当我们谈论“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中野信子以科学视角告诉人们,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有组建家庭倾向的物种。但内田也哉子的家庭,却是极端而另类的“非正式”家庭。

树木希林是日本国宝级女演员,曾在是枝裕和电影里担任诸多重要角色。她第一次婚姻“因为感到太幸福”而离婚,而后很快认识摇滚歌手内田裕也,50天后结婚。树木希林为这段仓促的婚姻付出了一生,两人仅共同生活一两个月,之后进入45年分居期。女儿内田也哉子每年只见一次父亲,树木希林仿佛“滚圈遗孀”,打破常规地“操控”丈夫,哪怕情人们找上门来,也绝不离婚,打造出属于她的家庭模式。

内田也哉子回忆,母亲从小在衣食住行上极为节俭,她在中学之前没穿过一件新衣服,而她古怪的家庭也常常成为舆论议论的话题。2018年,树木希林与丈夫先后去世,内田也哉子依然无法消解自己40多年的“父母困境”。

树木希林和内田裕也

译者英珂在日本生活的十多年里,常在媒体上看到这对著名夫妻的轶闻,“树木希林曾说,如果有来世,不想再遇到他。万一又爱上了呢?如果爱上,就会糟蹋自己一生。那种爱恨交加,我后来的理解是,树木希林一直不放弃内田裕也,她口头说,不想离婚,是不愿让他祸害别人,实际上,是‘我不管他,谁去管他’的母性在起作用。”

作家蒋方舟的母亲是树木希林的影迷,母女俩在读完这本书后,也反观到自我。

“小时候我对父母很不理解,我觉得他们是特别潦草的错配。”蒋方舟说,母亲是典型的文艺青年,有很多细腻的感受,但父亲相对沉默,又很钝感。等她自己长大后,与母亲成为最亲密的叙述者和倾听者。

蒋方舟与母亲的关系,像树木希林母女那样微妙。母亲有极强的控制欲,从小训练她写作,与她形成紧密而特殊的“女性联盟”。内田也哉子在大学时期有任何心事都找母亲倾诉,动辄打数个小时电话。这种母女关系的过度紧密,导致她排斥与父亲的亲近,也使她一度面对亲密关系时,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在书中,中野信子对母女关系有诸多讨论:“母亲和孩子最初就是同一个实体。随着孩子成长,尽管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但距离却越来越远。”她坦言,在这一点上,爱得越多的母亲,通常会更加难过,如何保持距离,成为母亲和孩子都纠结的问题。

“30岁,是不应该还在父母家的年龄了。”中野信子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分离,是一场毕业典礼,是痛苦,也是新旅程的开始。内田则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意识到,“父母与孩子总有一天是会分离的。”在父母去世之后,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无力感和空虚感。

这些年,蒋方舟与母亲痛苦而坚决地完成了一场剥离。母亲从她的住处搬出来,自己开始做剪纸创作,寻找自我的新空间,蒋方舟一边继续写作,关注母亲的另一次自我成长,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这一场漫长的母女剥离,让蒋方舟意识到,一个人哪怕到了退休年纪,也不该停下进步和成长,“母女关系也好,任何情感关系也好,要时刻铭记,不能放弃成长。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要勇于把自己从不舒服的状态当中拯救出来。”

无论哪一种亲密关系,都是在关系中照见和丰富自己,就像中野信子在对谈中所说:“早点明白孤独的必然性,大家都会轻松一些。”

婚姻、生育与出轨

《还能做家人吗?》书中大胆预言,到2024年,或将有一半的日本人不再结婚。

老龄化、少子化的日本,已经提前进入生育率断崖式下跌的时代。

中野信子引用大量脑科学知识来分析亲密关系——人类大脑与身体的发育不平衡,适合生育的身体是20多岁,但适合生育的大脑是40岁左右。一个自己尚不健全的人去养育孩子,本身就是系统性的脆弱。很多并不成熟的年轻人,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生育孩子,很有可能会成为“毒亲”。

19岁结婚就生子的内田也哉子坦言,谁都有可能成为“毒亲”,即使自己不想成为“毒亲”,也很难确保,因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

蒋方舟认为,生孩子这件事,“要么早到稀里糊涂,要么晚到身心都准备好”。对很多女性来说,如果真的等到40岁左右足够成熟了再考虑第一胎,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不生孩子的比例会更高。不成熟的心智难以负担养育义务,但最佳生育年龄的身体条件又有倒计时,两者之间似乎形成天然悖论,这也成为当下全球少子化问题的核心之一。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才是孩子更愿意看到的?中野信子与内田也哉子都认为,宁可选择“吵架不断的父母”,也不要“没有交流的父母”。

英珂认同,好的夫妻关系一定要有沟通交流,有时甚至打闹也是在针对自己的需求表达不满。那些看似沉默不语的夫妻,平静底下暗藏矛盾,并非最理想的亲密关系。蒋方舟回忆过去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从不吵架,回想那些自以为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与得体,其实是一种傲慢,“只有把对方放到跟你同一个平面,才能见到彼此的人性底线和歇斯底里。”她现在也在学习,怎么用有效的争吵表达需求,抵达内心深处的真实,磨合出更亲密的关系。

亲密关系中的出轨,也是书中大胆谈论的话题。两位女性谈到日本男演员东出昌大在妻子孕期出轨的事件,该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愤慨。对此,中野信子的观点显得坦率而“不正确”:她觉得,一个在公众面前拥有“国民好老公”形象的男明星,在曝出出轨事实并受到全民抨击之后,显得更加真实了。

中野信子坦言,从科学角度来说,有些人拥有外遇基因和离婚基因,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广而浅地爱很多人”和“深而专一地对一个人”的差别。进化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在《我们为什么结婚,又为什么出轨》一书中也指出,人类出轨的天性很可能是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形成的,这种古老的行为是能带来下一代基因多样性的适应性机制。这也是很多夫妻明明很恩爱,却仍然会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出轨的背后动因。

蒋方舟认为,尽管出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今天的公众面对同样一件事,对女性的指责往往比男性更为苛刻。她也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在性观念和婚恋观上有时比60后、70后更为保守。人类的本能与基因不曾改变,但在代际更替中,却会发生意识与认知的回流。

在变化急速的现代社会,婚姻所代表的经济捆绑和稳固性,正在被瓦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为审慎地进入婚姻,蒋方舟提醒,不能因为害怕孤独而走入亲密关系、走入婚姻。中野信子也说,每个人内在都存在一种亲密关系无法填补的孤独感,而孤独是人生的必然。

作为一部集结自《周刊文春WOMAN》的女性对谈专栏合集,《还能做家人吗?》在日本引发热烈反响,数次加印。有日本读者在书中找到共鸣:“即使我没有在标准家庭中长大,人生也不会因此而废掉。”

《还能做家人吗?》

[日] 内田也哉子 中野信子 著 英珂 译

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