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江舸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在“张江论剑”科创沙龙活动中,系统阐述上海科技大学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分享了上海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前沿经验,并探讨高校如何深度融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专业布局 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打造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的“环高校科创区”,是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产教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江舸看来,上海科技大学扎根张江科学城核心区,毗邻生物医药“药谷”与信息科技“硅谷”,在形成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发挥了区域优势,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领域,旨在将上海科技大学打造成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际化根基 青年海归为主力的师资与培养体系
专业布局的落地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海归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生成中极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谈及师资力量,江
舸介绍,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新建院校,拥有一支非常年轻、国际化的教授队伍。学校教授中85%具备五年以上海外经历,外籍教授占比14%,40岁以下常任教授达58%,形成以青年海归为主力的国际化团队。
江舸列举一系列数据阐明学校本科教育成效显著:8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45%保研,近30%赴海外名校;2024届毕业生中,超50%留沪就业,半数扎根浦东,投身高科技企业,成为先导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科研突破 基础研究与平台协同效应
从人才培养到技术发展,上海科技大学始终以基础研究为根基,积极参与科研平台建设。江舸表示,学校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基础研究实力突出,重大成果持续入选全国科技榜单。他提到,学校牵头参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获批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量子功能材料两大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些平台为学校的技术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闭环生态”架构技术转移重构创新价值链
科研突破的价值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充分释放。在技术转化方面,江舸强调,学校2018年成立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OTT),构建覆盖专利管理、运营、转化的闭环生态。他介绍,学校累计授权专利突破2000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占比30%,转化率超20%,在上海市专利运营评级中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列第一梯级。江舸以正序生物为例称,学校以1.7亿人民币的合同金额授权许可9项国际专利,企业首款新药近期获临床批件,有望成为全球首创的碱基编辑的治疗药物,这是上海科技大学转化能力的标杆案例。
此外,学校通过“校内孵化+张江孵化”体系培育近60家初创企业,82%扎根浦东。江舸指出,学校每两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赛事即将启动,参赛学生可以通过赛事让科技理想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最具创新性的科创区
上海科技大学地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里也被誉为中国最具创新性的科创区。展望未来,江舸表示,上海科技大学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聚焦基础的前沿研究,继续立足张江,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继续加深与城市科创区的协同发展,助力浦东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包括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和开源体系、标准法规、人才培养等生态塑造。“
六年前,科创板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六年后,科创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89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随着AI、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出海核心驱动力,如何构建跨境信任机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协同实体企业“抱团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