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4月初对中国加征畸高关税一度引起市场担忧,但最终4月份的财政、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增速首次实现年内由负转正,同比增长约1.9%。这也带动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缩窄至-0.4%。
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关税战预期下“抢补货”“抢出口”“转出口”等对冲对美出口下滑,而“两重”“两新”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随着中美双方90天内大幅下调关税,上半年经济预计保持稳定增长,短期内财政政策主要是加快落实好既有政策举措,比如加快发行政府债券等,并适时储备增量政策根据后续形势择机而出,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反差背后
为何4月关税战升级下,税收收入增速逆势增长?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分析,4月财政经济数据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和韧性的特征,关税战的冲击有宏观时滞,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好于市场预期,税收好于预期,主要是源于“转出口”部分对冲了对美出口的下滑,4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21%,但对东盟出口增长20.8%。而“两重”“两新”政策对国内消费和投资形成有力支撑,4月耐用品消费、设备投资、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另外,新质生产力生产和投资增速较高,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部分传统生产的下行。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海外企业“抢补货”、国内企业“抢出口”带动出口和订单上升,使得四月出口数据不弱,在订单带动下工业生产拉动增值税维持正增长。另外“两新”政策补贴以及部分企业降本增效,均带动企业成本降低,利润上升。此外去年《公平竞争条例》发布实施,加上“反内卷”政策导向,加强了税收统一监管,减少了地方税收竞争对税收的负面影响。
“从4月份财政收支数据来看,无论是支出力度还是收入恢复均延续向好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低物价水平下,整体税收依然为负增长,例如企业所得税、关税、房地产相关五税较去年同期均为负增长,也反映了关税因素扰动下,对预期和企业利润率的影响。”章俊说。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16亿元,同比下降0.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586亿元,同比下降6.7%。
上图来自中国银河证券研报(下同)
尽管收入有所下滑,但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
根据财政部数据,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581亿元,同比增长4.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136亿元,同比增长17.7%。
4月份房地产销售、投资数据较3月份略有下降,而4月份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称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速显著回升至4.3%,为何出现这种反差?
章俊分析,4月份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同比-11.4%(前值-15.9%),当月增速由负转正。这一方面是地方最终土地收入入账与土地拍卖存在部分滞后,即年初1-3月份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热度较高,部分成交土地在四月份陆续入账形成收入,在往年的数据中也存在以上情况。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有关,年初以来一、二线核心城市房地产数据恢复较快,且新出让土地集中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土地溢价率有所上升,而土地拍卖单价的提升,会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土地收入增速出现分化。
罗志恒认为,4月卖地收入当月增速转正,这主要是源于土地出让合同签署与资金入库有时间差,当前入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反映的是去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向好回升的态势,而非当前的房地产形势。房地产市场总体上看随着供需形势逆转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短期有一定压力,但从中长期看城镇化进程上升、家庭小型化、人均居住面积提高、旧房拆改等仍支撑房地产需求,不必过于悲观。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能够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短期财政加码概率降低
面对关税战冲击,经过各方努力和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对冲,4月份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延续向新向好发展态势。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双方协商同意在90天内大幅降低关税。
在这一变化之下,中国财政政策接下来如何应对?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告诉第一财经,外贸商家“抢出口”、财政政策靠前实施,加上去年二季度基数低,预计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接近5%,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5%,这降低了近期出台增量财政刺激的可能性。后续可以根据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决定增量措施的必要性和剂量。当前则是确保全国两会期间批准的财政措施足额实施。
罗志恒表示,中美开启90天谈判是中方坚决反制以及美方考虑自身经济金融风险、中美难以完全脱钩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短期仍可能引发抢出口浪潮,经济数据仍有一定韧性。
他表示,但还要看到美对华加征关税仍在40%以上,财政政策的发力点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今年既有政策加快加紧实施,无论是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都要靠前发力,推动新增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推动两新两重落地、推动化债稳步实施。
第二个层次是储备新增政策,其一是纾困以维持社会稳定,纾困受关税冲击的企业、行业和相关失业群体,按照低保标准给予一定的失业补贴,对受损行业和企业给予财政贴息等;其二是扩大总需求,及时储备并追加预算,一方面增强市场信心,另一方面随时可以注入实体经济;其三是启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大幅提高国有资本利润上缴到财政,专项用于社保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养老金,增加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章俊表示,目前来看,存量财政政策规模依然充足,短期主要是加紧落实存量政策,并适时储备增量政策。
章俊认为,存量政策方面,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高于去年,但扣除化债资金后,较2022年、2023年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地方新增专项债亦有3万亿元左右待发规模,超长期特别国债刚刚启动发行,后续亦有1.5万亿元左右待发规模,因此预计二季度财政仍将是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之一。
而在增量政策方面,章俊表示目前经济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在于关税政策,而内部主要不确定性仍然在于房地产。因此,后续无论是通过增发政府债券还是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方式,其主要投向应集中在扩内需、稳就业、稳地产方向。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
今年以来政府加快发债稳经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今年前4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85万亿元,同比多3.58万亿元。
在美国肆意发动“关税战”之后,这些厂商普遍遭遇了美国客户的订单“暂缓期”。
美联储的决策,遭遇了特朗普政府关税战的严重干扰。
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反映出双方都有管控分歧、寻求共识的动机,以保护两国经贸关系不偏航。这源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互利共赢本质,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客观现实。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美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的沟通,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实质性进展,迈出了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弥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5·07”增量政策不低于市场预期甚至某些方面还略超出了市场期待,但总体上是落实前述政治局会议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