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智能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资本的涌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技术需要攻克、商业化路径仍在探索,以及产业链协同需要整合,等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技术与资本该如何双向赋能?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主题是《产业与资本共振:智能机器人元年》,邀请产业先锋和投资专家等,共话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发展之道,敬请关注!
主题演讲:
产业与资本共振:智能机器人元年
国盛证券具身智能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张一鸣提出,人形机器人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最前沿的赛道需要三大推力是:AI发展、巨头引领和政策支持。
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是从量产到商业化的必经之路。而AI大模型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机器人产业商业化的进程。大模型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LLMs,即Large-Language Models,叫大语言模型;第二阶段是VLMs,即Vision-Language Models,加了一个Vision视觉,视觉语言模型,意思就是机器人不光要听得懂,还要看得明白;第三步VLAMs,即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s,多一个Action,也就是所谓的端到端,意思就是输入端到输出端。机器人的输入端是V和L,Vision和Language,视觉跟语言输入,而输出的是Action动作。要把这个VLAs给做好,把成功率给做高,现阶段非常难。
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要把这个VLA的成功率给提升上来,为此,需要用大量的数据,对机器人进行大规模的训练。真正的机器人大规模的商业化元年,可能是从明年开始。目前机器人产业投资机会更多关注硬件供应链。
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胡德波认为,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讲,实现商业价值的闭环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而工业场景是人形机器人现阶段最适合的商业闭环落地场景,原因是工业化场景对人形机器人有较高能力要求。
比较关键的几个指标,包括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要达到25公斤,续航时间要能达到长续航的一个标准,等等。从商业价值的实现来讲,对智能机器人的性价比和投入回报率有很高的要求。
目前适合人形机器人的工业领域包括仓储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与家庭场景需要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和思路。
上海意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赵运涛表示,中国供应链将助力降低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目前特斯拉的整机成本要大几十万。而中国的供应链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做到小几十万。但是目前每台小几十万,投入到上百台或者几百台的素材里面,其实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投入。所以未来我们通过整个标准化和自动化,将零部件的成本控制到一个极致,从而降低整机厂商的规模化的总投入。
人形机器人对关节模组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包括大关节、手指关节等等,全身下来有几十个关节,只要有一个关节坏了,这个机器人就没法用了,所以未来还要在技术上提高关节模组的稳定性。
中国机器人关节模组公司正致力于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和提升性能,将传感器、算法和关节进行很好的融合。
上海电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王杰高强调,目前的基础技术水平导致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落地,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有许多的技术需要突破,才有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可以挖掘。
未来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可能将应用于服务领域,工厂里只会用一小部分。目前最好的人形机器人也不能做到比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成本更低、工作效率更高。
王杰高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技术;二是是简化版的类人形机器人在特定的垂直场景的应用;三是具身智能在传统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上应用。
国泰海通证券机械资深分析师 毛冠锦指出,政策支持和技术革新共同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关节模组、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
人形机器人一级市场投资,更关注创始人团队、技术壁垒、商业模式、未来赛道潜力以及早期估值等因素。对创始人团队的后期考验包括:技术能力、对资源整合的能力,以及拓展客户的能力。
人形机器人二级市场投资,更关注长期竞争格局和未来业绩兑现等因素。一二级市场的投资本质其实是比较类似的,都会关注企业的行业潜力,但是短期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行业对话:资本如何推动创新生态的跨界共振?
AI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如何重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筛选具备商业化潜力的技术方向和应用场景?如何看待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企业的估值逻辑?在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圆桌环节,嘉宾们围绕“智能机器人时代:产业突围与资本破局”的主题,展开对话,聚焦智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和赛道竞争格局,分享投资机构对技术壁垒、商业化前景和团队能力的核心评估标准。
胡德波分享了开普勒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和经验,他指出,需要把工业领域涉及的工位进行划分,按照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阶段去做落地的探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划分工位:第一,功能的匹配性,包括工位的节拍和对精度的要求;第二,安全性,如果人机隔离,那么机器人的落地就不太讲究安全性,如果人机交互程度较高,那么工业的落地就需要较高的安全性。第三,投入产出和性价比,要从替代的这个工位原本使用的人力成本来考虑。我们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工业场景的落地机会进行探索和排序。明年预计会有一些特定的工位通过验收,进入一个小批量的部署,这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用。
赵运涛从意优智控在关节模组生产的角度,分享了智能机器人降低成本的路径,他指出,如果能把智能机器人的每个关节的成本降低一千块钱,那对机器人的全身的成本就降低了几千块钱,这对未来商业化落地和商业化闭环有非常大的益处。所以每个关节模组成本降低一千元就是终极目标,但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商业化的落地,可能在未来三年之内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王杰高分享了他对智能机器人目前投资机会和风险的理解,他认为,任何一个新技术、新产品都会存在的风险,就是初期的时候大家把它看得太理想化,觉得马上就要落地了,导致一级和二级市场开始炒作,把估值推得很高,但这对投资人和企业方都是不利的。而选择好的投资标的,主要看三点:第一,看赛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看创始人的初心和背景,以及团队整体的在技术、经营、销售和管理方面的能力。第三,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门槛和竞争力。
毛冠锦分享了他对智能机器人落地场景的理解,他认为,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还是以To B端作为主要的抓手,因为To B端对安全性要求没有那么高,地形简单,便于收集数据和大规模训练。但是,To C端的一些场景也会见缝插针地布局,未来潜力最大的依然是C端的场景应用。而人形机器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创始人团队或者技术团队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第二,创始人团队在早期就要设计好股权结构,避免未来出现股权纠纷或者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第三,一定要Open(开放)起来,加强对外交流,拓展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最后,主持人张一鸣总结表示,“机器人绝对是一个星辰大海的一个赛道,就像互联网时代最终走出来的应用单品是智能手机,所以说诞生了像苹果链、安卓链这么多的投资机会。那么在AI时代,最大的硬件载体,硬件单品,我想一定是机器人。当然这个机器人不止人形机器人,还包括自动驾驶的汽车,天上飞的低空经济,四足机器人,或者说机器狗,等等,我相信未来都能够爆发出非常大的市场,给到投资者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当然,也要注意风险,而投资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预期的忽高忽低。所以说机器人的长期机会很大,但也要注意控制短期风险。”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系列活动将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电视节目播出:第一财经频道5月24日21:00;5月25日13:20《产业与资本共振:智能机器人元年》。
推出并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对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下一步,该怎样推进《行动方案》的落地落实、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能级、助力企业更加安全、便捷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本期的“陆家嘴金融沙龙”,政府部门与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业界专家代表共同解读“开放 创新 协同:跨境金融服务新格局下的上海机遇”!
《行动方案》的亮点在于多项政策的先行先试和数字化赋能。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S基金如何破解退出难题,优化股权投资生态?政策红利与市场挑战并存,它又该如何发挥关键作用,激活市场流动性,助力新质生产力?面对资产评估定价与市场认可难点,对估值、交易能力又有怎样的思考?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主题是《S基金赋能股权投资新生态》,让我们共同聆听嘉宾们提出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