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沙漠”何以长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23 22:21:21 听新闻

作者:秦新安    责编:刘展超

“市场”“产业”“科技”“开放”四大关键词在发挥核心作用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盛大开幕。

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展馆面积从最初的4.5万平方米扩展到如今的1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从700多家增至6280家,本届展出文化产品总数超过12万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曾几何时,“文化沙漠”是深圳的公众印象标签之一。原因之一是深圳建市历史短,迄今只有短短40余年;二是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许多人看来,主要使命是发展经济,深圳人的心思都在“搞钱”上。这当然是一种误解。但深圳的历史文化根基较浅,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里何以能成就“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第一财经记者持续跟踪采访多届文博会。在记者看来,深圳成功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背后,是“市场”“产业”“科技”“开放”四大关键词在发挥核心作用。

市场思维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同年底,深圳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确定与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创办文博会。

作为中国内地城市“市场化”的先驱,深圳从酝酿举办文博会之初就决定将展会市场化,让展商“竞争上岗”,让展览指向交易,改变单纯的“展览”性质。这也开了政府“市场化办展”的先河,让首届文博会入选当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

首届文博会结束后,深圳市委常委会会议听取第二届文博会筹备工作汇报,明确组建“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承担历届文博会主展馆的招商招展、展务服务、宣传推广、市场开发等工作,不断深化文博会的市场化运作。

市场、交易始终是文博会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本届文博会开幕前几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蕾介绍,本届文博会的特色亮点有十个关键词,其中第二个就是“市场”。

刘蕾说,本届文博会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吸引了全国文化企业30强等知名文化企业以及国内国际头部品牌企业近300家,首次参展参与的头部企业、机构超60家。其中,文创中国展区汇聚全国众多知名文化IP,20余家头部机构将携带重量级文创产品参展。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苏荣才称,文博会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大展台”,更是文化产业的“大集市”。深圳着力把文博会打造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交易平台”。截至去年,历届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累计超过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累计超过200万种。

产业导向

市场与产业互为因果。市场思维之下,深圳致力于把文化当成产业打造。

2008年,深圳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后续发布十余项文化产业政策,涉及金融扶持、税收优惠、产业空间、产业内细分行业专项政策等。2011年,深圳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2016年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把以文化创新为基础,融入创意、技术的文创城市功能塑造提到战略高度。

近年来,更多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陆续出台,包括《深圳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等。伴随着一系列重磅政策推出,多个文化创意细分产业成长壮大,一些现象级文化IP也先后冒出。

比如,深圳的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常年稳居400亿元高位,电竞产业占据国内电竞市场逾四成市场份额,超4000家游戏企业贡献全国过半、全广东省近七成的行业营收。深圳是中国首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截至2023年,全市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超过3.3万家‌,文化创意和设计业营收突破万亿元。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过200场。以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赴欧洲巡演,也是场场爆满。

深圳通过挖掘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和科技内涵,率先总结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模式并大力推动。文博会创办之后的2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增长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

据刘蕾介绍,2024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的51.5%、全国的9.1%;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全广东省平均增速6.1和5.5个百分点。

科技特色

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显著体现了“扬长避短”的智慧。

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曾任深圳市领导的王京生指出,现代文化生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科技的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文化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现代文化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深圳恰好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密度居全国第一。依托强劲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实力,深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断提升,率先探索出“文化+科技”的全新发展模式。

拿本届文博会来说,就科技感十足。除了AI会展助手“文小博”首次亮相,具身机器人也参与到迎宾、志愿服务、导览、采访等工作中。在新设的人工智能展区,有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包括优必选(09880.HK)、元象、影石创新、洲明科技(300232.SZ)等。

在本届文博会现场,AI全应用场景呈现、AI科技演出、AI共创互动等,成为一大看点。哈工大(深圳)带来AR头显技术,乐聚机器人、工匠社机器人共同演绎咏春拳法,还有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的越疆科技(02432.HK)机器人、逐际动力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零重力无人机等前沿产品登场。

据刘蕾在前述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在深圳的文化产业大盘中,以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863.99亿元,同比增长12.2%,为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开放胸怀

作为改革开放之城,深圳的文化产业体现出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特点,文博会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展示窗口。

苏荣才在前述发布会上表示,深圳希望将文博会打造成文化开放与出海超级贸易平台,“世界文化在此交汇,中国及世界各国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

21年来,文博会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50个达到了本届的110个,海外线上线下参展商达到了305家,国际化占比提升到20%。今年的文博会还增设了文化出海展区、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创项目孵化展区等,以助推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

此外,全球合作机构创历史之最,文博会国际化“朋友圈”从60多家增加到70多家,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次展期,埃及展团带来多个知名文创品牌,瑞典高奢珠宝品牌带来白垩纪时期珍稀的琥珀藏品,秘鲁展团带来当地传统手工艺羊驼制品……通过文博会这个“文化万花筒”,折射出多元交融的世界文化图景。

而作为东道主,深圳市在文博会举办上也充分体现开放合作思维。相关部门不仅推动各区、各分会场加强联动,还协调文博会与同期举办的其他大型展会共享资源,互相借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