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20余年,舞台剧演员焦媛选择做回自己。在独角戏《约定·香奈儿》中,焦媛用她最喜欢的歌星王菲的金曲串联起自己的成长故事,倾吐埋在心底最私密的情感,完成她与父亲的漫长告别。
5月23日和24日,《约定·香奈儿》作为YOUNG剧场“香港·艺术自在嘢”收官剧目,完成上海首演。与焦媛合作过舞台剧《金锁记》的作家王安忆看后觉得,焦媛是勇敢的,“将自己的生活展现给大家,而大部分演员会将这一部分遮盖起来”。
被誉为“香港舞台剧女王”的焦媛是多个知名角色的诠释者,从《南海十三郎》《蝴蝶是自由的》到《阮玲玉》《金锁记》,再到不久前的《彩虹的尽头》。焦媛在舞台上演了20多年,诠释的每一个女性角色,无论青春少女还是年迈老妪,都在她瘦削的身体里又活了一次。
这一次,在《约定·香奈儿》中,她不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舞台上,焦媛完全敞开自己,毫无保留地拆解自己的情感与创伤,赤裸袒露内心的脆弱和心灵深处的遗憾。
《约定·香奈儿》创作于2020年,也是焦媛第一次写剧本。那个时候,整个世界陷入了停滞, “不能排戏、演戏,我身心受不了”。焦媛觉得,自己应该是被一些东西“卡住了”,在梳理情绪的过程中,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可能是我的父亲。我把他埋在内心深处,却没有和他好好告别”。
父亲去世那年,焦媛24岁。失去亲人、面对死亡,是谁也逃不开的人生课题,焦媛说:“我们的课本从来不教这些,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痛。父亲走的时候,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我才明白,人要学会好好告别,才能真正走出来。”
与父亲告别
只要看过焦媛的戏,就很难不被她极具张力的表演所征服。在作家张敞看来,焦媛是一座行动的活火山,“她喷发自己,燃烧人物,灼伤观众,就形成了她令人战栗,甚至令人不好意思的、极致个人风格”。
舞台上,她是《南海十三郎》里风华绝代的梅仙,是《阮玲玉》中美丽与哀愁的女星,也是《金锁记》里癫狂偏执的曹七巧。不久前,《彩虹的尽头》在上海演出,焦媛诠释了明星朱迪·嘉兰的传奇人生,又一次令观众叹服。
在《约定·香奈儿》的90分钟里,舞台上只有焦媛一人,连续的独白、歌唱与舞蹈,她仍是那个情感炽烈、能量喷涌、凭肢体语言就能将观众打动到落泪的演员。这一次,她的身份不仅是演员,更是一个思念父亲的女儿,“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人的情感和对父母的情感。每个人都是汹涌而澎湃、丰富而多层的。”焦媛说。
这台戏盛放着焦媛自童年开始与父亲的相处,到父亲去世后的点滴回忆。其中有喜悦和美好,但创伤和痛苦更是如影随形。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焦媛告诉第一财经,这次创作的过程,“一定是痛的”,但从心底生长出的表达欲望,让她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是我写的第一个剧本,我太想把这种情感说出来,即便过程是痛的。我太想告诉大家,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人,我和父亲的关系是怎样的,他如何影响了我。”
焦媛出生在北京,她的父亲焦贵新在上世纪70年代是国家一级京剧演员。“我爸是个特别传统的人,重男轻女,我是家里的二女儿,刚出生就被送到姥姥家。”到焦媛4岁那年,举家移居香港,她才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父亲。
“完全出乎意料,他居然是个特别温柔的人。在香港生活的日子里,他会下厨做饭,包揽家务,生活上特别体贴。”但在艺术上,“就完全变了一个人”,非常严谨。虽然在香港没机会登台,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丝毫不减,整天曲不离口,要求焦媛每天练功,标准很高。
某种程度上,焦媛在舞台上追求极致的精神正源自她的父亲。在《约定·香奈儿》中,焦媛展现出的扎实的戏曲功底和对台词声调的把握,都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影响。直到今天,她仍然感激父亲的严苛,“如果不是他逼我从小练功,我现在哪能用舞蹈来表达情感”。对焦媛来说,父亲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可惜我们相处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那个年代的香港,没有京剧的舞台,父亲的才华无处施展,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转行做了工人。焦媛看着为了生活吃尽苦头、热爱京剧却没能继续艺术之梦的父亲,决心刻苦练功,渴望站在舞台上成为主角,替父亲完成未竟的心愿。直到有一天,还在香港演艺学院就读的她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在《少女梦》中担纲主演。
父亲拖着病体为焦媛捧场,不久之后去世,没能见证女儿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走得更远。曾经有一段时间,焦媛对父亲非常愤怒:“我那么努力就是想为你争一口气,结果你还没看到就走了。”
父亲去世之后,焦媛表现得似乎很冷静,而在每一次排戏结束之后,剧组演员送她回家,经过她父亲离世的医院时,她都会哭到崩溃。父亲曾给她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我们现在都老了,你可以在你的天空里,留一小片给我们吗?”她自己也没有料到,父亲离世前“无言的眼神”,让她陷入了无尽的遗憾和痛苦之中。
与焦媛合作多年的香港导演高志森一直在想,究竟要过去多少年,焦媛才能把她对父亲的思念安放。“可能就是要靠这部戏吧。每场演出,整个团队都在尽全力帮她,我们都知道这戏对她有多特别。”
学会自我松绑
此后很多年,父亲一直是焦媛心中的隐痛。在她心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他既是那个从她一出生就把她放在姥姥家的人,也是抵港后在艰难岁月里辛苦工作撑起家庭的人。在《约定·香奈儿》中,焦媛用极简道具构筑起她与父亲相处的一幕幕,将观众带入她成长经历中的北京胡同、香港唐楼。
舞台上,焦媛以无比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她无奈自己无法改变的结局,也遗憾自己为了站上舞台而缺失与父亲的相处时间。心理上,焦媛一度以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这种折磨延伸到了工作与生活之中,令她几近崩溃。
在《约定·香奈儿》的剧本中,焦媛写:“我把两条命,纠缠成了一条命。”这台戏到最后,其实是她对这句话的反思:“当你太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把他未完成的东西背上了,好像是要替他完成。如果理智地抽身去看,其实是两条命。两个人的命运为什么要一同扛在自己的肩上,这会让一个人很累。”
焦媛用“成全”形容《约定·香奈儿》,“父亲让我学会了成全,背负他的理想,再学会自我松绑”。整场演出,焦媛用包括《约定》《香奈儿》在内的多首王菲的歌曲串联起自己的成长故事——相似的迁徙经历和特立独行的风格,令王菲成为焦媛少女时代的偶像。每一曲目出现的时间贴合她人生节点的情绪和经历,伴着她的独白与舞蹈,带领观众一同正视生命中的遗憾,找到疗愈心灵的出口。
故事的最后,她一点点回忆起父亲的关心,学会拥抱自己,“爱惜自己、珍惜自己,不要糟蹋自己”。在《但愿人长久》中,她用歌声将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安放,递上遥远的祝福,完成自我疗愈。故事的结尾,她说:“由今日开始,我一定会好好的。”
在演后谈时,面对观众问何以勇敢剖开自己,焦媛回应说,她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人与她有过相似的经历,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之后,没有好好告别,“有这种经历和情感的朋友,你并不孤单。你的难过和痛是对的,就让它流淌出来”。
因此,焦媛希望通过这台戏,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全部放在舞台上,与观众分享,让所有人都能从此变得更好,“为什么要写这部戏,其实是因为我想好,我在乎之后的生命该怎么走”。
头部汽车集团的纷纷整合,是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淘汰赛下的车企战略选择。
经核实,杨某在雅工作期间未经手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未涉及灾后重建资金审批管理和慈善捐款。
2025阿那亚戏剧节将于6月19日至6月29日举行,它把很多有意思的非戏剧空间变成了戏剧表演空间
第二届澳门国际喜剧节通过增设创投单元,聚焦编剧原创作品,采用舞台剧片段展演形式,成功孵化并展示了多部具有潜力的喜剧作品。
以人的生命健康为“赌注”的产品,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赚一点,也要赚安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