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I时代,实践学习会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吗?

第一财经 2025-07-04 13:48:21 听新闻

作者:巫景飞    责编:高雅馨

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作者巫景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当DeepSeek能在瞬间生成万字论文,当AI视频图像工具能够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传统“黑板+课本”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若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实践学习法便是永恒的最优解。随着AI技术不断降低传统教育的成本,一场回归教育本质的变革已势不可挡。实践学习,正从理想照进现实,成为AI时代教育模式的主流选择。

一、从理论到行动,将认知“闭环”

实践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践行“干中学”的教育模式,将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它摒弃了“先储备知识,后应用实践”的线性逻辑,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实践学习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社会场景。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验、调研或社会实践,方能理解知识的根源与应用边界。

这种学习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提问—行动—反思”的闭环:学习者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尝试解决,最后在复盘中总结经验、提出新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例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力学原理,更需参与社区建筑改造项目。在测量、建模、施工的全流程实践中,理论知识与现实成果如何转化便了然于心。

二、实践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区别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依赖标准化教材与统一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考试测评完成教学。这种模式追求效率与覆盖面,却难以兼顾个体差异与现实应用需求。与此鲜明对比,实践学习更重“能力产出”,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知识获取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被动接受现成知识;实践学习鼓励主动探索,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自主筛选、整合信息,知识从静态符号变为动态工具。

(二)学习场景特征

传统课堂教学囿于教室,内容与现实有时并不能及时匹配;实践学习嵌入企业项目、社区服务、模拟仿真等真实世界的需求,要求学生直面复杂性的不确定性。

(三)能力培养侧重

标准化考试主导的传统课堂,易将目标导向“答案匹配”;而实践学习聚焦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力等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试错中锤炼韧性、激发创意。

三、技术破局,AI降低实践学习成本壁垒

回溯教育发展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当下的广泛应用,更多是基于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与现实条件的综合考量。印刷术普及后的工业时代,标准化教材、统一课时和规模化教学,以低成本实现了知识的大规模传播。这种以知识存储为主要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将知识传递过程更多呈现为信息的有序收纳,而教师的角色倾向于承担知识传递的桥梁功能。

AI的爆发正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成本困局。虚拟仿真让“实验室”建于云端;生成式AI可模拟商业谈判、医疗急救等复杂场景;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让偏远地区也能接触前沿案例。这些技术使曾经成本高昂的实践学习变得触手可及。AI可作为强大辅助工具全程参与:金融投资课中,学生借助AI分析数据、制定策略,并通过模拟交易实践;市场营销课程中,AI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师生得以专注创意策划与执行。这种“AI算力+人类智慧”的协同模式,既能提升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错成本。

四、回归本质,实践学习重塑教育价值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马上会。”这句朴素智慧道出了实践学习的本质优势。在AI时代,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削弱了“记住”的重要程度,“善于提问,敢于行动,在行动中思考、再发问”的能力,方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学习通过“问题驱动”的循环,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自然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此过程中,团队协作与情感交流的价值越发凸显: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结成团队,在头脑风暴中碰撞思想,在遭遇挫折时相互支持。这种真实的互动体验不仅锻炼沟通与协作,更能培养抗挫力与社会责任感。

联合企业创设真实场景,由跨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并以AI为辅助,这样的模式正逐步成形。当教育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我们期待的活力课堂是:学生从被动听众变为主动探索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AI则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在AI重构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当下,教育变革如箭在弦。实践学习的兴起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升华。毕竟,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技术进步扫除成本障碍,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与学习者洞见其价值,实践学习或将成为AI时代主流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乎人类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主体性,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