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政府投资基金在这一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通过长期布局、长期思维让政府投资基金更好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基础科研到产业线等关键路径打通?如何使得政府投资基金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次陆家嘴金融沙龙,将以“战略引领 耐心资本 —— 政府投资基金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展开深入探讨,敬请期待!
主题演讲:政府投资基金发展新动向
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门庆兵指出,当前国资创投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但也面临多重挑战。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持续强化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赋予国资创投机构更大使命,要求在硬科技领域、早期阶段发挥主导作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但实践中,国资考核对风险容忍不足、退出路径单一、资金来源过度依赖政府财力等问题制约了投资效率与创新活力。
针对这些挑战,门庆兵提出:一是通过完善母基金群落、深化央地市区联动、聚焦前沿科技成果等方式,做好引导资本;二是发挥战略资本作用,围绕区域战略协同投资关键企业,强化科技投行功能;三是构建有为资本体系,整合政策资源、科技金融服务和产业生态链接,提升投后赋能能力;四是做好大胆资本,搭建早期项目发现机制,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阶段敢于布局。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陆雯指出,政府投资基金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国投通过与上海市各区及机构合作,因地制宜设立产业和科创策源基金,支持区域发展战略。
她强调,基金架构设计需统筹战略目标与市场化决策权,平衡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诉求。在投资者构成方面,注重多元化平衡,吸引长期投资者和产业龙头企业,为项目提供资金和产业资源。同时,设计灵活的返投机制,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她还提到,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政策,为基金发挥作用提供了支持。这些政策有助于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闭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国方创新资本总裁孙忞认为,当前世界进入乱纪元,动态与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产业基金面临多重挑战。其中,资本循环受阻是最大挑战,境内外IPO收窄,2024年全球中资企业IPO数量同比下滑52.46%,上市空间有限成为常态,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动力。
在不确定性中,孙忞提出价值锚点在于坚定执行国家战略,深度敬畏产业规律。他指出股权投资行业面临四重悖论:投资者希望短期流动性与长期价值实现的矛盾;资金募集量下降与组合投资方式的冲突;政府投资基金容亏机制名义与实际的差异;政策支持力度与市场消化能力的脱节。
为破局,孙忞建议以组合应对不确定性,以韧性穿越产业周期。核心是找到好资产,关注行业格局、团队能力和商业本质,寻求合理估值,鼓励早期企业发展。同时,关注产业闭环、认知闭环和商业闭环,尊重技术发展规律,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投创新总裁王世海分享了在先进制造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思路。他将机器人产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当前处于由人工智能技术飞跃推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底色主要由人工智能发展和机器人自身进化构成,特别是身体感知与大脑思考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投资机会。
王世海指出,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原研技术IP化阶段,尚未成熟,未来还需经历多个发展阶段。在投资策略上,他建议重点关注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如大模型、视觉感知、芯片、电机等关键环节。同时,他也强调了在感知、算力、算法和操作系统等“软”领域的投资价值。
陈微微指出,张江集团通过张江科投平台,累计投资60多个项目,专注于早期支持,同时利用生态基金链接更多投资人,构建紧密投资网络。她强调,张江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强化空间服务,保障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空间,并通过投资建设新基建平台,支撑产业创新。
陈微微认为,创业成功的核心在于人,因此张江致力于降低创业和生活成本,吸引人才,打造创新创业首站,助力创业者实现梦想。
行业对话:政府投资基金的创新与突破
政府投资基金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其中又存在着哪些投资赌点有待打通?如何让政府投资基金更好、更高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在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将围绕“政府投资基金的创新与突破”的话题,着重探讨优化投资思路、提升投资效果、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优势等核心议题。
陆雯指出,国资平台需在社会责任与市场化收益间找到平衡。通过制定多元化投资策略、细化投资规划及强化风控,可实现财务收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她强调,这种平衡虽具挑战性,但通过精细化管理与市场分析,完全可行。
孙忞分享了在多元化募资中的经验,强调坚持统一价值观、生态式打法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他认为,财务收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投资需围绕产业链生态构建,同时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规律,以实现多方目标的平衡。
王世海探讨了政府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指出科学家、工程师与市场间的“语言不通”是常见难题。他建议,投资应关注技术的市场转化潜力,并与创业团队形成合力,强调企业家精神在打通技术与市场中的关键作用。
陈微微分享了在早期项目链接中的实践,提出关注人才、大平台及科技社群的重要性。她认为,通过与前沿人才合作及关注大平台人才溢出,可更早介入优质项目,实现投资的前瞻性布局。
在谈及国资在并购市场的布局时,陆雯认为,国资应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链发展,通过并购,助力强链、补链、延链、固链,推动产业升级与国际化发展。
孙忞进一步探讨了国资基金市场化高效运作的要点与痛点,强调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与市场化机制运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市场存在局部最优导致总体合成谬误的问题,呼吁建立统一的产业目标与投资价值观。
王世海还分享了政府基金在打通“实验室-中试平台-产业龙头”闭环中的独特优势,强调产业链投资的重要性,倡导上下游协同与资金穿插作用,以促进产业链整体进步。
陈微微最后提出,政府基金在种子期投资中应正视风险,建立容错机制,并建议将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视为“特区”,鼓励投资团队敢于尝试与创新。
来自科创投资领域与国资平台的资深专家,在本场沙龙重深入探讨了政府投资基金如何以长期视野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路径,提出了目前实践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也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为政府投资基金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发挥优势,履行职能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为我国科技进步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系列活动将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本场沙龙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第一财经频道7月5日21:00、7月6日13:20播出的电视节目:《战略引领 耐心资本——政府投资基金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期沙龙以“全球协同与创新驱动:共建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新生态”为主题,将于7月5日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行。
ETF产品背后有着怎样的设计考量?
中国ETF渗透率(ETF规模/上市公司总市值)较成熟市场仍有1~2倍提升空间,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邀请来自科创投资领域与国资平台的资深专家,探讨政府投资基金如何以长期视野与系统性布局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路径。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引领着新一轮智能化发展的热潮。金融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较为广泛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正在重构金融业价值链,并已经从技术概念,跃升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之一,创新浪潮澎湃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