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中国区域经济领先者来到世界舞台:《长三角创新样本全球化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 跨越山海

第一财经 2025-07-11 20:06:57 听新闻

作者: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作为上海市重点智库机构,我们想去了解自身所处的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在全球化舞台上有着怎样的表现。

近一年来,第一财经研究院与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开展了长三角创新样本企业百家调研活动。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访谈、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长三角创新样本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了解它们面临的挑战,总结典型案例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将实地调研情况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撰写了《长三角创新样本全球化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于7月2日在以"质变与智变:价值新范式,创领新生态"为主题的第七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上进行了发布。

——

中国企业大规模的全球化最早大约可以追溯至1978年改革开放。随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使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近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全球化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2021年,第一财经研究院正式开启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研发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客观地反映企业全球化水平,并对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呈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与新方法等进行了分析。

今年是我们开展调研的第五年。这次,作为上海市重点智库机构,我们想去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处的长三角地区,看看这里的企业在全球化舞台上有着怎样的表现。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在全球化方面一直是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深入研究。2024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为16.01万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5%。长三角地区拥有诸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2024年,共有28家长三角企业入选《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多家企业在所处行业中是引领者。

我们联合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实地走访了10家长三角标杆企业,对75家“创新中国·百家调研”精选长三角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将实地调研情况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撰写了《长三角创新样本全球化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7月2日,以"质变与智变:价值新范式,创领新生态"为主题的第七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由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术支持,汇聚政企学研近两百位嘉宾,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与双循环战略下的长三角创新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本。第一财经研究院的报告在大会上进行了发布。

报告指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全球化表现出色。近30%的长三角上市企业2021—2023年的平均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占比高,是长三角地区企业普遍拥有较高的海外收入占比的重要原因。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外贸基因也是形成全球化地区特征的原因之一。

报告关注到长三角样本企业全球化的四个新变化。一是当前更多企业注重供应链布局优化。近三年中,将优化供应链布局优化作为出海原因的长三角问卷调查企业比例增多。二是长三角样本企业对绿地投资的关注度上升。十年前,没有问卷调查企业参与绿地投资,而当下18%的问卷调查企业进行了绿地投资。企业在海外开展绿地投资的原因各异,如保住海外市场、配合下游企业生产等。三是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持续提升。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问卷调查企业进入了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此外,日本、韩国等东亚市场以及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中东市场的重要性也有显著提升。其中,重点布局埃及、以色列以及土耳其等中东市场的问卷调查企业比例在近五年中快速升高。四是海外投资对不同经营环节的支持均在增强。当前,超过半数的问卷调查企业的海外投资涵盖了设计与研发以及客户服务环节。

报告选取长三角创新样本中的先进制造、生命健康以及绿色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的实地调研企业进行研究。当前,长三角先进制造领域样本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较普遍地依靠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加强全球竞争力。生命健康领域样本企业均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高质量的产品是生物医药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不断优化提升产品品质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它们能够达成海外合作的重要原因。绿色发展领域的长三角样本企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前,以“本土化”推动“全球化”、加强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是它们全球化经营的特点。

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的结果,报告总结了当前长三角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对的主要痛点。一是低价竞争、海外冲突等现象仍然存在。现场访谈企业普遍表示行业内存在低价竞争的现象。该现象在制药、光伏等领域尤为突出。这里的“海外冲突”指的是企业自身的经营与海外当地社会的冲突,包括文化冲突、利益冲突等。企业在推进海外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容易引发海外对中国企业的“卷”文化挤压当地市场的担忧。二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国内机构、企业间横向协同不够。其实不少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业务层面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财务、法务等,“协同出海”实际上能让企业更有效率地应对这些问题。

报告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以价值创造与利他的文化提升企业全球竞争软实力。报告认为,需要对行业竞争规范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指引,政府、传媒机构在这方面都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需要发扬“利他”精神,无论是开拓全球市场还是品牌海外推广,都应强调共建共享,发扬“利他”精神,尽可能降低外部摩擦。二是搭建产业全球化整合平台,打造协同出海的竞争优势。样本企业出海共同发展往往仅发生在上下游行业,跨行业的整合相对较少,建立协同平台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协同出海平台建设需要强调引入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品牌、创新、效率等环节的综合水平更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些恰恰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

(会议现场图片由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