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密集的融资正在涌向机器人行业。
7月15日晚间,智元机器人宣布获得了正大机器人的战略投资。同一时间,机器人力传感器制造商蓝点触控也宣布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额近亿元人民币。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自7月7日以来,共有十家行业企业官宣了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有超过五家机器人企业在上周官宣了新品的发布。
具体来看,星动纪元和云深处拉开了这一轮机器人融资热的序幕。7月7日,二者同天传出融资消息,融资规模均接近5亿元。此后的一周时间内,小雨制造、它石智航、星海图、跨维智能、深庭纪智能、汉阳科技、朗毅机器人、蓝点触控相继披露融资信息,总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在这八天官宣融资的企业中,超过半数企业的融资集中在A轮和B轮阶段。其中,星动纪元、云深处、小雨智造、它石智航、星海图、跨维智能融资规模超过1亿元。
企业估值也水涨船高。星海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公司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近15亿元人民币,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今年接触投资人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投资人更加“务实”了。刘吴月说,当前看机器人赛道机会的投资人,已经很少会出现盲目乐观或者是特别消极的极端情况,投资人更愿意看到实际的业务进展。
美团龙珠是星海图A4、A5轮融资的联合领投方之一,美团龙珠合伙人王新宇透露,他从2023年开始就在持续跟踪这家企业,看到了星海图硬件业务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此外,过去一年中企业团队展现出的自我迭代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是他下注星海图的原因之一。
“现在好的项目都很贵。”浙江容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顾巨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评判一家机器人企业是否值得投,要看项目面向的场景。“企业是不是找到落地的场景了?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真实的需求和用户?”顾巨峰说,判断一家机器人企业是否是好企业的方法非常简单,“去看企业的出货量、营收、盈利,挣钱的企业就是好企业”。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本轮融资的企业中,也有一些企业公布了部分财务和市场数据。根据蓝点触控披露,该公司已经连续两年营收同比增速超过了100%,该公司核心产品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2024年市占率突破了70%,2025年上半年多个单一客户出货量达到了千台级。
在资本不断加注的同时,机器人行业的产品迭代与落地也在加速推进。
在过去一周多的时间内,包括魔法原子、智元机器人、优必选(9880.HK)、越疆(2432.HK)等多个企业都宣布了新品消息。智元机器人旗下的A2-W官宣进厂直播,在富临精工(300432.SZ)位于绵阳的工厂内,A2-W在三小时内完成了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魔法原子官宣了旗下新款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Z1;优必选(9880.HK)则发布Walker S2的预告消息并披露数据称,公司旗下的天工行者最新交付数据达到百台;越疆(2432.HK)则发布了新品六足仿生机器狗,强调稳定性和负载能力;字节跳动Seed团队也官宣了首款具有20个自由度的五指灵巧手ByteDexter。
今年上半年,魔法原子完成了两轮金额均超过1亿元的融资。魔法原子研发负责人陈春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发布的新品MagicBot Z1售价在11万元-35万元之间,分为标准版和开发版两个系列。“这款机器人的场景需求也比较明确,针对科研教育、展览文旅、导览导购、商演娱乐等行业场景。”他透露,MagicBot Z1的技术展示视频刚刚发布,就有大量的客户问询,其中不乏一些B端企业。“大家对这款小人形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根据市场需求,魔法原子将这款产品分为了基础版和开发版本,“开发者可以针对自身需求,选装灵巧手、高性能算力包、增加手臂自由度等”。陈春玉强调,在设计这款机器人之初,就考虑到了落地和量产的问题。为了控制成本,团队也拉高了自研零件的比例。据他透露,MagicBot Z1自研比例超过90%,覆盖从灵巧手到全系列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
在落地层面,魔法原子的机器人已进入家电、3C等品类生产线。“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真正部署落地仍是机器人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陈春玉介绍,团队目前采用“原子技能”拆解策略,以解决工业部署流程复杂的问题。“机器人在工厂的操作,80%-90%都集中在搬运、上下料、巡检和质检等环节。”他说,“如果一个产线需要机器人完成十道工序,我们会将其拆解成若干个1-2分钟的技能单元,然后再串联起来。”据陈春玉透露,团队在部署前会提前派员工前往现场采集数据,进行模型微调。当前交付周期大致为一周左右。
若这项交易能成功落地,有望成为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以来,新质生产力企业在A股的标志性收购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业在科创板的首单收购案例。
供应链厂商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要解决的远不止产能问题,还涉及如何推动零部件标准化、如何降本等问题。
张平安强调,华为云不做机器人本体,把机器人本体交给伙伴。
鼓励产品研制单位和应用试点单位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标准研究,聚焦场景需求和应用安全研制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和服务标准规范。
这一年AI模型圈加速迭代进化,让AI写作文,水平会有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