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滕泰:什么政策能避免通缩长期化

第一财经 2025-07-22 14:45:09

作者:滕泰    责编:任绍敏

继续降息,能大幅减少存量债务成本,让老百姓、企业和政府每年都少付一大笔利息。

日前央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4.6%,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从上半年金融数据中,可以看出很多积极变化。

最重要的先行指标M1同比增速超过4%,这是个积极信号。在货币供应量数据中,为什么M1最具有领先指标的作用?因为M1是现金加活期存款,包括个人活期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企业想购买设备、扩建厂房,投资者想买股票基金,消费者想买房买车、买面包等消费品,不可能用定期存款交易,而是用现金或活期存款。因此,M1是反映经济活跃度的最重要的领先指标,投资、交易、消费所需货币流动性够不够,看M1就可以了。M1增速上升,下一阶段要么消费、投资积极,要么资本市场活跃,都是好事。

如果接下来M1增速能够进一步提高到5%~10%,那就算得上是真正的宽松货币政策了——若要看到真正的消费繁荣,M1增速至少要升到5%以上;背负房贷的中产家庭盼望的房价企稳,也至少要等到M1增速回升到5%以上;多年期待牛市的A股投资者,恐怕也要等到M1增速回升到5%,甚至8%以上,才有希望。

M1回升并非消费繁荣、房价企稳、股市繁荣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缺了这个条件,以上绝无可能。

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这在低利率环境下对政府是很划算的事,如果利率进一步下降,债券融资成本更低,发新债对于政府和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会更大;但企业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少2562亿元,一方面说明企业投资信心仍然有待提振,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进一步降息。

继续降息,能大幅减少存量债务成本,让老百姓、企业和政府每年都少付一大笔利息。

先说老百姓,现在中国居民贷款,房贷、消费贷、各种个人贷款加起来差不多有80万亿元。只要利率降1个百分点,家庭部门一年就能少还8000亿元利息。省下来的钱能拿去多买点东西、多下几次馆子,对背着房贷的中等收入家庭尤其管用。

再说企业,非金融企业一共欠了银行大概150多万亿元。利率降1个点,一年就能少付1.5万亿元利息,等于凭空多出来1.5万亿利润。企业赚了钱,就能涨点工资,或者多招点人,经济信心自然跟着上来。

还有政府,中央、地方加上表内表外的隐性债务,差不多有100多万亿元。利率降1个点,政府一年就能少还1万多亿元的利息。现在不少县市财政吃紧,高息债务利滚利,几年就能翻一番。省下来的这笔钱,对地方财政来说也十分及时。

当前还有一种观点,强调不用汇率贬值扩大出口优势,这仿佛没必要。应该顺其自然,不刻意贬值,但该贬值也不用刻意回避。市场经济下,任何在国外做雷锋的经济思维都是匪夷所思的——如果出口受阻、贬值又有利于出口,为什么不贬值扩大出口?

还有人担忧降息会导致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由此不敢降息,这种思路也是颠倒了主次。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国内经济、促进增长和保障就业——这关系到14亿人的就业收入、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政府的财政稳定。相比之下,汇率主要作用于进出口部门。当稳增长、保就业等内部目标与汇率稳定的外部目标冲突时,优先保障国内需求是自然且正确的选择。

在顺差和资本市场洼地的背景下,降息也未必真的会带来贬值压力。不仅如此,降息一旦有效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提升企业盈利预期,并提振股市和楼市等关键资产价格,促进国内经济复苏,反过来会增强中国资产的长期吸引力,吸引外资流入,加之出口改善带来的更大顺差,最终将为人民币的长期稳定甚至升值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日元贬值不仅显著促进了出口和海外投资涌入,更带动了旅游消费,全面激活了国内经济,实现了极高的就业率。

还有人反对降息的理由是维持银行息差和盈利,保护富人的存款收入,这更加荒唐。世界经济史上,经济衰退时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甚至亏损是正常现象,一旦经济复苏它们自然会盈利;在经济下行过程中,牺牲各行各业保银行盈利,并不合理。同理,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大幅下降,中产家庭、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背负沉重债务的情况下,选择不降息而保护富人的存款收益,更是本末倒置。

也有人说,现在利率已经很低了,进一步大幅降息,还能怎么降?难道真的要降低到零利率吗?事实上,当前一年期LPR利率为3%,新发放住房贷款利率为3.13%,贷款加权利率为3.44%,还有较大降息空间,离零利率、负利率距离更大。

日本1999年就尝试零利率,2000、2007年又两次退出,反复试探导致日本付出了沉重代价,一直没有走出通缩;直到2013年后实施超宽松政策、2016年开始降息到零利率和负利率,才摆脱了多年通缩,经济重新活跃,消费、房地产、股市、就业重新繁荣。

美国同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冲击时,果断采取了零利率配合大规模量化宽松的措施,成功将经济拉出低谷。

欧洲在2012年和2020年面对需求不足的危机时,也依靠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政策来扩大需求并获得成功。

查理·芒格在他90多岁时的一次演讲中坦言,他以前觉得零利率、负利率不可能发生,但后来发生了。“我已经懵了,利率跌到了零”,芒格说,“这个世界很多事情确实是人类不懂的,大家也都在摸索中前进”。

同样的认知挑战正摆在中国经济面前——零利率、负利率,既不符合传统货币理论,也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社会认知,但如果它有效,而且是21世纪战胜通缩的成功经验探索,我们要不要试一试?

(滕泰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博新经济观察”。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