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住房建设局印发了《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到2028年末,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面积累计不少于300万平方米,促进模块化建筑三大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集聚的模块化建筑产业体系。
《方案》围绕“一个重点、两个带动、三个体系”,全力打造模块化建筑深圳样板,更好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如下工作任务:一是以“好房子”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模块化建筑应用。聚焦“好房子”建设理念,在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宿舍等住宅项目推广应用模块化建筑技术。鼓励采用模块化建筑技术对老旧小区进行整体“原拆原建”和微改造。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用模块化建筑技术和产品,不断拓展模块化建筑应用场景。二是积极发挥优质企业作用,带动产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掌握模块化建筑核心技术且具有统筹协调能力的优质企业。三是精准布局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结合各区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培育研发、设计服务、生产三大集群。四是强化管理体系创新,加强模块产品监管。建设各环节建立与模块化建筑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五是强化技术体系支撑,助力标准引领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模块化建筑技术体系研发迭代,推进模块化建筑技术创新,制定模块化建筑生产、施工技术等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模块化建筑标准体系。六是强化人才体系建设,构筑产教融合机制,将模块化建筑生产和施工纳入产业工人实训。
据悉,深圳市通过政策引导、标准支撑、项目示范和产业培育持续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培育了一批模块化建筑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市模块化建筑实施面积超160万平方米。
传统区域块状经济正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科学研究是否能完成转化并顺利落地、吸引来自各界的投资,乃至在当地形成产业链,成为城市群在科创实力比赛中又一个被重视的指标。
今后,上海要形成临港科创城、张江科学城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庄乐从称,广东已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自2000年四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25年间,豫沪合作已从早期的产业梯度转移,升级为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双方形成了“上海提供技术源头、河南构建转化场景”的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