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泉州的福建省霸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霸克体育”)制鞋车间,部分通道被装着成品鞋的货箱占据着,这只是企业存货的冰山一角。
“我的仓库里还有更多存货。”企业主林振兴称,关税战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原本依托当地的供应链,早上要货下午就能送达,现在却需要提前两三个月把材料准备好并输送到海外,直接增加了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的很多半成品也得第一时间送到海外,不少产品在出货交期未到前就积压在厂里。”
霸克体育是众多外贸企业的缩影。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关税壁垒高企、汇率波动加剧、成本攀升等多重挑战交织,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
随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全面落地,今年以来单列外贸板块,为外贸企业送来“及时雨”,推动银行“一企一策”破解外贸企业资金困局。
日前,第一财经跟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赴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区调研,了解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落地情况,以及这一机制如何为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从短期账期错配到长期转型投入,不同环节外贸企业的挑战最终都指向了资金。破解外贸企业资金困局、打通融资堵点,关乎企业存亡与中国外贸产业链的韧性活力。
逆境求生
关税壁垒高、汇率波动加剧、成本持续攀升等多重挑战交织,让不少企业在市场风浪中艰难前行。
扎根温州鹿城的浙江鼎博水暖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鼎博水暖”)便是其中一个缩影。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企业面临“内外夹击”: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关税壁垒增加,直接推高出口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叠加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陡增。
原材料价格与物流成本的持续上升,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运营负担。为突破困局,鼎博水暖急需加大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产能升级投入,但扩大融资规模与控制财务成本之间的平衡,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难题。
受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与关税影响,国际品牌斯凯奇也在启动战略调整,代加工企业被迫卷入转型浪潮。
“斯凯奇计划将国内约百家代工厂的50%产能逐步外迁,以分散生产基地,规避关税。”作为斯凯奇品牌在中国的代工厂之一,霸克体育的企业主林振兴决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他考察发现,众多中国外贸企业通过自建工厂、寻找当地代加工伙伴或转口贸易等方式降低成本。
(霸克体育位于泉州的生产车间。摄影/杜川)
与此同时,斯凯奇的全球布局也为中国企业留有余地:部分产品仍可在华生产,林振兴表示,“只要能承接住这部分国内订单,就能保证现有工厂的基本运转。”但转型带来资金压力,海外建厂投入、两地库存周转延长等导致供应链资金占用激增。
山东寿光的三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三洋进出口”)在账期错配的影响下资金链一度承压。作为一家主营木制品五金配件出口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越南、泰国等地。虽然企业早在2019年就赴越南、加拿大设厂以应对贸易壁垒,但资金压力仍然如影随形:原材料采购多需全款(仅少数供应商允许短期账期),而生产、海运及客户回款周期长达半年甚至更久,整体垫付资金规模庞大。企业缺乏充足抵押物,融资门槛成为扩大经营的“拦路虎”。
(三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位于山东寿光的生产车间。摄影/杜川)
注入活水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全面落地,成为破解外贸企业困境的关键转折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5月发布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明确,向外贸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加大支持力度。
这一机制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精准对接为核心,在政府引导与银行协同下,为外贸企业送来解渴的金融活水。
在温州,该机制框架下专设小微外贸服务板块,深化小微外贸企业“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一企一策”制定支持方案。
工商银行温州鹿城支行在走访中获悉鼎博水暖的困难后,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发放经营性贷款500万元,为企业提升技术注入资金活水。
在福建省,福州、泉州、莆田开展了130家对美外贸企业定点监测,实施精准服务,发布《外贸金融专项产品服务手册》以满足增量融资需求。
与斯凯奇的稳定订单终于变成了霸克体育的融资筹码。晋江农商银行创新采用“订单增信”模式,依据订单量发放500万元贷款,精准化解1200万元订单的资金压力,让隐形的商业信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
在山东寿光,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精准破解了三洋进出口的资金困局。寿光市通过“走访摸排-清单推荐-银行定制”的闭环服务,将企业纳入“推荐清单”推送至寿光农商银行。银行基于企业报关频次、收汇稳定性等维度信息,匹配“报关单融资”产品。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关单数据实时核验,仅用72小时就完成审批,向企业发放1500万元贷款。最终,企业200笔、共计2500万美元的出口收汇报关单数据“变”成了流动资金,保障了订单按期交付。
破局之路
在调研采访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虽然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了不少助力,但外贸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银行放贷也存在不少担忧。
有企业表示:“银行非常担忧回款问题,担心我们卖出去的东西,能否按时正常收款。我们合作的很多客户都是二十多年的合作伙伴,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才是支撑业务延续的重要基石。”
资金链承压是企业出海面临的普遍问题,出海过程中各类未知风险对中小外贸企业资金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金就像一块巨石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林振兴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共同的难题——在这场全球产能调整中,资金实力正成为决定中小外贸企业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
林振兴直言,企业目前碰到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企业出海是一个确定目标,但出海会碰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一定的资金储备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寿光农商行行长孙洛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贸企业最大的困难除贸易壁垒不确定性外,普遍的问题是账期拉长、物流等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等。”
而对银行而言,服务外贸企业的过程中同样挑战重重。一方面,中小银行需要在风险防控与业务拓展间寻找平衡。“我们基于客户贸易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做判断,不限于贸易年限、主要出口国家占比等,但也会有限额控制,毕竟我们的市场定位是做小做散,走差异化竞争、精细化管控之路才是中小银行的出路。”孙洛春称。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压力凸显。孙洛春认为,汇率波动是外贸企业不得不重视的盈亏基本盘,提供有效的汇率避险方案也是银行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银行告别了“盲目走访”,精准对接能力显著提升,借助各种政策组合为中型企业及小微企业打通了资金周转的"任督二脉"。
供应链“出口转内销”的另一端,须进一步激活内需市场
2024年中蒙贸易额达到18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1%,超出中国外贸总体增幅5个百分点。
义乌市场商铺“一席难求”的背后,是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自带的流量,也是中国外贸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韧性所在。
多措并举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并在自贸试验区实施一揽子外汇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