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柏文喜为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
2025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免保育教育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执行。结合关于教育财政与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本文将从政策动因、行业重构、资本流向三个维度,解析免费学前教育可能引发的产业变革图景。
一、政策逻辑:从民生纾困到人力资本投资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政策逻辑的根本转变:
从成本分担到全额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到地方分担机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央教育支出同比增长5%,通过财政再分配助力地方财政。政策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大班)保教费,民办幼儿园参照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同步减免,中央财政按区域梯度分担资金。
从普惠覆盖到质量提升:配套出台的《学前教育法》将教师待遇改善纳入法律框架,呼应“教育质量提升需财政保障前置”的观点。财政保障政策通过将教师工资从运营成本中剥离,实现“待遇提升促进质量提高,从而增强吸引力”的正向循环。
从人口政策到人力资本战略:政策将早期教育纳入国家人力资本投资体系,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的人力资本提升规划形成战略协同。按当前3584万在园幼儿测算,全面免费可释放超万亿家庭消费力,印证教育减负释放内需。
二、行业重构:公办民办的定位嬗变与产业链重塑
免费政策将引发教育行业“双重构”:
供给结构调整:公办园主导下的多元共治
公办园扩张:北京、深圳等地已启动公办园“以事定费”改革。国务院政策明确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形成“普惠主体叠加特色补充”的新格局。
民办园转型:高端园面临“去资本化”压力,普惠民办园需向“特色化、专业化” 转型。政策允许民办园在减免标准外合理收费,避免“一刀切”导致资源错配。
托幼一体化:国务院要求将托育服务纳入学前教育体系,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普惠托育机构建设。
监管范式升级:从准入管控到质量革命
过程监管强化:建立“红黄牌”动态评估机制,对师幼比、户外活动时长等23项指标实时监测。国务院要求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资金监管,严禁拖欠教师工资。
评价体系重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包含认知发展、社会情感、身体机能等维度的评估矩阵。《学前教育法》明确幼儿园需为残疾儿童提供融合教育资源,建立 “1+1+N”支持体系。
三、资本流向:教育产业的价值重估与战略转移
免费政策将引发资本市场转向:
1. 估值逻辑重构
轻资产模式崛起:幼儿园运营从“地产依赖”转向“服务输出”,品牌托管费溢价率达30%-50%。
人力资本证券化:幼师培训企业估值模型从PS(市销率)转向EBITDA Margin(息税折旧前利润率),头部企业估值中枢上移40%。
科技赋能溢价:智能晨检系统、个性化学习平台等细分赛道获资本关注,2025年上半年融资额同比增217%。
产业链价值迁移
上游:标准化建设红利显现,课桌椅、玩教具等基础设备需求向 “适儿化设计”升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表示,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突破35%。
中游:运营服务专业化提速,第三方评估、课程开发等机构迎来爆发期。某投研券商研报显示,2025年行业集中度CR5有望从12%提升至25%,某教育评估公司承接全国30个省份的幼儿园质量评估项目。
下游:衍生消费扩容,亲子文旅、早教保险等“教育+”业态形成万亿级市场。
或有重塑社会资源分配格局的可能。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更在于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当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当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教育行业的格局重塑,更是一个民族文明形态的进步。这场教育革命,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最强劲的人力资本动能。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机构指出,指数或反复夯实3600点整数关口后再震荡上行。
免费学前教育落地,势将有效降低家庭养育教育成本,为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和完善生育支持的措施。
这次国家明确的政策内容中有几个关键点,来听专家分析。
机构指出,短期来看,A股进入震荡蓄势期,市场在消化业绩分歧与外部扰动中积蓄动能,但中长期上行趋势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