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最新披露,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经济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
据国家林草局官网8月13日消息,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26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0.17万亿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一。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7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从单一观光产品到新业态百花齐放,实现了从一项林业附属工作,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大事业的华丽蜕变。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9月联合发布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进一步丰富了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从河北坝上森林草原生态旅游线路、魅力辽东·山海有情生态旅游线路、江苏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线路,再到浙江“两山”共富生态旅游线路、安徽皖南人文山水生态旅游线路、福建红土绿韵生态旅游线路、西藏国道318生态旅游线路等,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了游客户外游憩需求。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摄影/章轲
林草专家表示,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近年来,游客越来越偏爱选择灵活、个性化的出游方式,在慢节奏旅行、沉浸式体验中放松休闲。与山水型、度假型、休闲型、文化型、运动型、研学型等不同,生态旅游更养眼、养身、养心、养肺,有助于普及健康生活。
但同时,各地应避免生态旅游的类型、服务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量范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等此前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目前,中国生态旅游仍存在粗放开发、盲目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和政府调节失灵等问题。应充分抓住生态旅游市场崛起、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国家林草局13日公布的一组数据还显示,全国已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集体林业带动约4700万农民就业。我国年产木材1.3亿立方米、饲草1亿吨、森林食物超2亿吨,干鲜果品、林菌、林下鸡、竹笋、茶油、橄榄油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森林食物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林草植被总碳储量114.43亿吨,年固碳量3.49亿吨。
福建、广西、黑龙江等地已出台森林“四库”建设方案,实施专项改革试点
总体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踪通报问题的整改,督促相关地方依法依规整改查处到位
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目前,全世界共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
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公园,也不同于其他的保护地,文化特征更加鲜明,“两山”转化的基础更好、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