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政策的拉动下,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消费温和回暖。但由于市场竞争白热化,厂家与经销商纷纷降价换销量,经销商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8月1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上升至52.6%,持平比例17.5%,盈利比例仅29.9%。
今年上半年,仅30.3%的经销商完成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低于70%的经销商占比29%,目标完成率高于70%不足100%的经销商占比40.7%。
新车销售亏损是经销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厂家与经销商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不遗余力地争夺市场份额,因此出现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多数品牌价格倒挂加剧。调查显示,上半年有74.4%的汽车经销商有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43.6%的汽车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在15%以上。
售后依旧是经销商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今年上半年经销商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分别为-22.3%、63.8%和36.2%。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独立品牌的经销商经营状况好于传统燃油车品牌。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的盈亏情况分别为:盈利占比42.9%,持平占比22.7%,亏损占比34.4%;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的盈亏情况分别为:盈利占比25.6%,持平占比15.8%,亏损占比58.6%。
目前,已有多家4S店转投新能源,甚至一些经营豪华品牌的经销商转投了问界等品牌。一位转投新能源的经销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自主新能源品牌的返点佣金较豪华燃油品牌少,但好在“薄利多销”,可以靠数量弥补,此外,豪华品牌的销售返点佣金也大不如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行业需要特别关注汽车经销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新车销售价格“倒挂”问题,那么负现金流经营就无法得到解决。特别是传统燃油品牌经销商,价格倒挂导致新车业务亏损严重。而对于新能源独立品牌经销商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售后产值低,投资回收期长等。
此外,据经销商反映,厂家对基础任务目标达成的奖励缩水,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今年上半年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明显下降。
不久前,长三角四大协会已联合发声,敦请主机厂共同改善经销商经营困境。声明中提到,行业存在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主机厂目标制定失衡;返利体系畸形;价格体系崩坏;配套服务受创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表示,厂家对经销商的返利周期和返利兑现仍需优化和改善。调查显示,厂家对经销商的返利周期集中在2~3个月,部分实施季度考核的厂家,返利周期超过3个月。同时,模糊返利占比过高,导致经销商难以精准计算实得返利。此外,返利兑现主要形式分为全额现金返还经销商账户,经销商可以自由使用;部分现金,部分转为提车款;全部转为提车款或相关用途。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厂家是全额现金返利到经销商账户。
娃哈哈集团表示,经销商体系的变化是基于市场策略和合作意愿,属正常的动态优化。
宗馥莉接手后,娃哈哈正通过淘汰年销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并进行渠道整合。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央企集团会将更多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更多央企的新能源业务将分拆上市,有利于能源类央企上市公司提高估值水平。
新能源电源波动性和化工生产所需稳定性之间的耦合难题,是绿色氢氨项目难以落地的瓶颈所在。
转型阵痛期的处理方式,也正决定着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