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早前提出发展“银发经济”的方向,公布30项措施,涵盖消费、产业、品质、财务及劳动力等范畴,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显示养老问题已跃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蕴藏可观的发展机遇,值得深入探讨。
跨境养老金融制度协同创新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17%。国家统计局资料亦显示,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8亿,预计至2035年将超过4亿。随着银发经济的潜在需求日益庞大,实现跨境养老金融制度的协同与创新,将成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面对人口快速老化的趋势。安永发布的《大湾区跨境养老的探索——融通、创新、未来》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反映自2010年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人口老化加剧,尤其以香港及澳门的升幅最为显著,将对本地医疗和养老产生较大需求。
为应对老年人口持续上升的态势,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已积极展开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融业务,鼓励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个人养老产品,并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研发。同时,银行与保险领域的对外开放也持续推进,不仅扩大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更深化了商业养老保险与健康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对外合作。例如,2023年12月,安联投资完成认购国民退休保险股份公司新股约2.28亿股,成为首家参股该公司的外资股东,反映国家发展退休金融的决心日益坚定,标志着养老金融已迈入崭新阶段。
从2019年广东省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至“港澳药械通”政策的落地,皆体现出区域内跨境养老的发展趋势与制度进展。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资料,截至2024年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稳步上升,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资金规模亦呈增长态势,显示养老服务金融市场正在区内逐步兴起。
保险机构布局大湾区康养市场
近年来,不少保险机构积极布局大湾区康养市场。例如,有香港保险公司与内地养老社区合作,推出“医养结合保险计划”,结合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探索“保险+服务”的新商业模式。在产品创新及康养服务供给层面,市场已呈现多元发展,包括个人退休解决方案、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客制化年金与混合型保险等创新产品,加上销售渠道日益多样,为区内养老金融市场注入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与广州作为全国首批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城市,所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已居全国前列,足见市场对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高度关注与接受程度。
然而,要真正释放大湾区银发经济潜能,关键在于制度的深度协同。当务之急,是推动区内养老金融产品的互认机制,加快税收优惠政策的对接,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认证标准,为跨境产品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三地政府亦须在税务、法律与监管框架上加强协调,解决跨境结算、税负安排等问题;促进养老金融服务互联互通,提升资金的跨境流动效率。金融机构亦可考虑推出整合医疗、居住与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方案,例如“跨境养老一卡通”,让居民能在粤港澳三地之间灵活调配其养老资金。制度与产品双轮驱动,方能全面释放区域养老金融的潜能。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及保险体系,加上先进的医疗技术与服务标准,在发展高品质养老项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透过与内地的互补协作,香港有潜力参与打造具国际水准的康养服务体系,同时发挥其在跨境资产管理方面的专长,吸引资金投资银发产业,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大湾区养老金融枢纽的地位。
我相信,在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与产品供给三方协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退休金融中心之一,为应对老龄化社会与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银发经济为养老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
养老金融已成为激活银发经济、守护民生福祉的关键赛道。
香港不仅能成亚为洲家族办公室的首选落脚点,更可重塑其作为全球财富管理核心枢纽的战略地位。
第一财经也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我国还缺乏整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目前这一顶层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深中通道让深圳与中山成为了左邻右里;海陆空铁多维联动,多种交通方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紧密联系、要素流动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