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老龄化浪潮加速席卷,如何让亿万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有尊严的晚年,既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家事”,更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事”。联合国提出的“老年人五原则”(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与世界老龄大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方向,发展银发经济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
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程度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从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中度老龄化普遍经历40到70年,而我国自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仅约20年便迈入中度老龄化。202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6%,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更需关注的是,我国“未富先老”——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已达数万美元,我国仍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老龄化不是“包袱”,而是蕴藏机遇的“变量”,银发经济正是将“变量”转化为“增量”的关键。
政策护航: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见效”的全方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体系,慢慢梳理出清晰的推进路径。
战略层面,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先将其纳入国家健康领域布局;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首次明确“发展银发经济”;后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先后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让顶层设计不断走深走实。
在此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搭建起“国家战略+专项政策+地方细则”的多层次政策体系:“十四五”系列规划推动政策细化落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银发经济”列为次年重点任务;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我国首个银发经济专项国家级政策《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4方面26项具体举措为抓手,标志政策进入精准实施阶段,地方同步形成多元实践格局。
如今,借着政策东风与技术革新浪潮,我国银发经济正从“初步探索”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银发经济:不止于“养老”的多元经济新形态
提及银发经济,不少人将其等同于“养老服务”,实则内涵更为丰富。欧盟定义其为“与人口老龄化及50岁及以上人口消费相关的新经济机会”,《牛津经济学词典》表述为“满足50岁及以上人口需求的所有经济活动总和”。两者均指向核心:银发经济是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的“完整经济体系”。
从构成维度看,我国银发经济分“既有产业”与“增量行业”。既有产业是基础,包含四大支柱:一是银发商品业,覆盖医疗辅助用品、适老化家居及日常消费品;二是银发服务业,含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等传统服务,2023年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年增速15%;三是银发金融业,推出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四是银发房地产业,涵盖养老社区及普通住宅适老化改造,2023年改造市场规模超600亿元、年增速超20%。
增量行业是“新蓝海”:智慧养老借助物联网、AI技术打造“智能养老床位”“远程健康监测系统”;银发文旅开发“旅居康养”“红色研学”产品,2024年老年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银发教育新增智能手机使用、短视频制作等“数字素养”培训。
同时,银发经济覆盖“未老备老”全周期,30~50岁中年群体提前规划养老,成为重要参与者,使其突破年龄界限,成为连接多元群体的“包容性经济”。当前,我国银发经济核心是挖掘“人口第二红利”,老年人口红利含老年消费潜力,也包括需求带动的产业效应,这一红利释放正让银发经济成为继“她经济”“母婴经济”后,消费市场最受关注的新增长点。
产业图景:规模与质量双升的“万亿蓝海”
在政策赋能与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银发经济已呈现“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持续优化”的发展态势。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远超同期GDP增速,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
细分领域中,康复医疗器械是核心增长极,2019~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8.1%,2024年规模预计达714.6亿元(同比增长16.1%),形成“医疗与家用双轮驱动”格局——医疗康复器械规模390亿元,家用康复辅具规模324.6亿元且增速更高,2025年1~4月新增适老化产品中助行产品增幅超千倍,这既缘于“居家养老”成为主流需求,也得益于企业针对家庭场景的研发投入。其他领域同样亮点突出:银发服务业中,2023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数量同比增长超20%;银发金融业中,2024年末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数超5000万,部分银行养老理财规模破千亿元;适老化改造领域,地铁无障碍电梯、公交爱心座椅等设施加速落地,便利老年人日常出行。
与此同时,产业出口竞争力同步提升,2023年康复器械出口额超670亿元(较2021年增长48.8%),对俄罗斯出口增长24%,对美、德、日等国出口中家用产品增速超37%,某企业智能按摩椅在欧洲市场份额便从2020年的5%升至2024年的12%。当前,相关部门正针对细分领域出台政策,进一步引导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转型,为后续升级奠定基础。
未来趋势:多元融合与科技赋能的双向突破
基于当前产业基础与需求变化,我国银发经济将以“多元融合、科技赋能”为核心实现下一阶段升级。从需求端看,规模与品质需求将持续释放:预计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超4亿、失能失智老人超4600万,仅老年康复及家用保健器材市场规模就将达1.25万亿元;2024年养老金支出达7.3万亿元,叠加延迟退休提升低龄老人收入,更推动老年消费从“基础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
为匹配这一需求,产品创新将向“信息化、智能化、家庭化、个性化”深耕,通过物联网强化服务互动、脑机接口渗透家庭康复、定制专属方案等,精准解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产业层面将深化跨领域融合,“医养结合”升级养老机构与医院绿色通道,“银发文旅”细分“文化研学+康养”等特色产品,“养老金融”也将推出多元化服务。而“互联网+AI+养老”的科技赋能将作为底层支撑,通过整合分散资源、AI推送个性化服务、普及智能照护设备,重塑产业形态,保障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核心抓手,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增长极的关键领域。当前,在政策、技术与市场需求多重驱动下,我国银发经济已进入“全产业链协同、多场景渗透”高速发展期,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聚焦“标准、人才、供给”三大瓶颈精准发力。
从长远看,深化银发经济发展,既能助力实现“老有颐养”的民生目标,也能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双向赋能。随着政策完善、技术创新与市场活力释放,我国银发经济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未来三年,腾讯拟出资1亿元支持在上海举办“银发科技伙伴计划”大赛。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蕴藏可观的发展机遇,值得深入探讨。
要让合适的消费活动找到有需求的群体,以实现养老资源的精准投放。
银发经济为养老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
养老金融已成为激活银发经济、守护民生福祉的关键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