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首个智能体工厂8月26日首次向媒体开放。这家位于湖北荆州的美的洗衣机工厂,被WRCA世界纪录认证评为全球首个智能体工厂,它由工厂大脑与具身智能终端组成,是智能工厂的进阶版。具身智能与智能制造结合将擦出什么火花?这里给出了前沿答案。
人形机器人领衔工厂智能体
几个月前,美的集团首款人形机器人美罗首次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实习”。如今,美罗已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技能,完成从实验室到工厂生产线上岗的华丽转身。
在注塑车间,笔者看到美罗正在作业。它通过单臂3公斤负载的双臂协同,可稳定搬运9公斤的洗衣机后桶,送至3D质检工站。该工作站集成了美的自研自制的0.1毫米精度3D相机与AI视觉检测系统。完成送件后,美罗转身去执行消防巡检、设备监测等其他任务,它真是一位“多面手”。
“质检数据会实时同步至品质智能体,生成首检工单闭环。只有当系统确认部件合格后,才会调度机器人返回取件。” 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孙智宇介绍说。
谈及美罗“以小胜大”的诀窍,孙智宇透露,其中包含了美的三大自研技术:一是七自由度仿生臂的超轻构型,在保持60%负重比的同时降低能耗;二是腕部六维力控传感器实时调节抓握力度及双臂姿态,实现搬运过程中动态平衡;三是柔性灵巧手通过10倍抓重比设计,用500克自重实现5公斤抓取能力。
更革命性的是,美罗的“具身智能”内核——作为工厂AI大脑的核心执行单元,它正与品质、设备管理(TPM)、安全(EHS)等智能体深度协同:比如上午完成消防栓安全巡检,下午监测注塑机联轴器工况,夜间自动执行设备保养,如主动给注塑机润滑油进行补液。“这种‘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的能力,使DMS巡回会议、TPM设备维护、EHS安全点检,品质首检等任务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的闭环。"孙智宇说。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是美的集团在国内投产的第三个洗衣机生产基地,工厂建设用地630亩,规划产能1500万台以上,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品类洗衣机超级工厂。基于 M.IOT 平台,融合5G、智能传感检测、过程控制、AI、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美的荆州工厂成为美的智能工厂升级版——智能体工厂的实验场。
在这里,与美罗一起并肩工作的智能体,一共有14个,它们共同满足38个智能制造的核心场景需求。注塑物流全流程无人化的场景中,81台库卡的AMR物流机器人正在忙而不乱地工作。它们遇到人,会暂停让路;遇到物品,会绕道避障;还可以按工厂大脑的指令摆成各种“阵形”,以及搬运空置的货架;更能监护地面的路标。
荆州工厂另一位智能体“大咖”是玉兔AI巡检机器人,它正在实验室巡检,巡检结果实时展示在大屏上。美的AI研究院王然说,之前他们通过人工两班倒的方式巡检,要巡检洗衣机运行状态、位移、漏水等大量信息,人工很累,误检和漏检情况时有发生。采用机器人之后,每半小时就能巡检一次,大幅提升了巡检频次,并降低了误检及漏检率。
而且,玉兔是一台“会思考、能决策、懂协同”的巡检机器人,在检测到异常或需要手动操作时,机器人也能进行自适应操作任务。如当机器人看到洗衣机完成上一个实验任务后,会自动操作洗衣机面板启动下一个实验任务,做到了全程无人化巡检。在美的全球工厂中,各类巡检需求极大,美的希望通过巡检机器人将工人从危险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除了美罗、AMR、玉兔,AI眼镜也是美的荆州工厂智能体的一员。比如,维修工维修电机的时候,跟AI眼镜进行语音交互就可以输出关键的注意事项。AI眼镜在维修过程也会实时采集、分析数据,当看到错误的维修方式,就会提醒维修工操作错误,并弹出正确的接线指引,让维修工进行修改,确保100%执行标准化流程。
此外,荆州工厂还有协作机器人。在干衣机后盖自动锁附工站,库卡iico易可协作机器人正在打螺丝。它像人类手臂般灵活,可在狭小的车间环境下,完成人机协作。Iico还配备了库卡2D相机,借助AI算法可精准识别和定位干衣机后盖的螺丝孔位,并引导机器人进行锁付。更为智能的是,产品照片会实时上传工厂AI大脑,匹配多种产品型号,能达到98%的锁付成功率,真正实现如同人类般的柔性化作业。
工厂大脑、具身智能的突破
当被问及“打造全球首个智能体工厂”意味着什么,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总经理吕宏志回答道,它意味着工厂的每一个关键元素——从移动的机器人、工作的设备,到巡检的工人、感知的传感器——都不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被赋予了感知、理解、决策甚至行动能力的“智能体”。而让这些智能体完美协作、激发最大潜能的,正是革命性的核心“美的工厂大脑”——美的集团全栈自研工业智能中枢系统,这是全球工业AI里程碑。
美的集团企业数字平台应用中心总监周晓玲透露,美的去年把AIGC作为公司的战略项目时,智能体就设定要做的三个方向之一,其中工厂智能体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在这个领域,美的工厂陆续开始应用智能体,后面设定要去做一个全流程智能体工厂。去年9月份,美的开始设计智能体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这涉及几方面的人员,一是荆州工厂及洗衣机事业部懂业务、懂场景的人员;二是企业数字平台(EDP)懂业务、懂技术的人员;三是自动化、智能化和具身智能方面的人员,美的中央研究院、AI研究院、库卡、美云智数的同事都参与进来。
把智能体工厂的方案设计出来之后,周晓玲说,比如要做带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美罗,他们先在实验室组装、做很多调试工作。今年4、5月份,上述所有人员都集中到美的荆州工厂现场,基于现场的环境推进不断调优等工作。
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透露,美的在传感器、灵巧手和仿生臂等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方面,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储备,仿生臂、灵巧手从去年年初就已经开始摸索着做。
具身智能相关技术,实现了三方面突破。奚伟说,一是结合视觉智能、力传感器、数据传感器等,实现多模态感知;二是智能化推理和决策技术,他们去年结合千问大模型,做人机交互和语言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智能化的推理技术;三是操作和导航的技术,这是最重要的。美罗结合他们在工业机器人上储备的导航技术及去年研发的基于视觉的智能操作技术,做了很多突破,如在实验室研发机器人打螺丝技术。
在荆州工厂里,他们又继续推进行技术突破。奚伟接着说,包括首次用人形机器人去做智能的巡检、运维、搬运、3D质检,以及用协作机器人去打螺丝等。“人形机器人只是智能终端的一个部分,我们智能体工厂最核心的还是如何用工厂大脑来去驱动、调度不同智能体的终端机器人做智能协同、各种操作,包括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上下料等。”
与以往的智能工厂相比,周晓玲认为,以前的智能工厂都是写好规则,机器人按规则来操作;现在的智能体工厂,由于智能体是活的、能跟人一样思考,机器人不只做一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几件事。“比如打螺丝,原来一个程序只能打一个螺丝,换一个机型就要人手动去调度。现在有智能体,在新机型来之前,那个机型的参数会调到上层工厂大脑的智能体,工厂大脑的智能体会跟底层的智能体协同,进行机型切换,这样就实现了智能体之间的灵活调度,用数据而非规则去驱动智能体。”奚伟补充说。
智能体工厂降本增效,效果显著。据吕宏志介绍,全场景智能体协同,使人员巡查、日常会议、工艺文件自动生成、现场问题处理等核心业务场景,效率提升50%以上。其中,巡查效率提升80%。另外,通过AI视觉、AI算法来把控品质,产品生产关键环节可以实现100%的防乱防错。此外,整体数据的实时联动,从人工操作的小时级响应,变为工厂大脑操作的秒级响应。
周晓玲补充说,美的在AI算法、算力方面投入很多。仅2025年上半年,AIGC使美的集团整体降低成本约2.8亿元。
智能体工厂未来将推广复制
未来,智能体工厂要怎样推进呢?周晓玲说,今后智能体工厂要实现“自进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覆盖更多场景,现在有38个场景用智能体来协助,今后要全场景覆盖。二是让工厂大脑更智能,现在工厂大脑虽然做了多智能体协同,但它的智能还要进化。三是更多智能终端加入,机器人的AI化是一个战略重点。
荆州智能体工厂的模式,能否复制到其它工厂,是外界关心的话题。周晓玲表示,荆州智能体工厂从0到1的过程,突破很艰辛。美的在全球有超100家工厂,他们会逐步把荆州工厂的模式推广到其它工厂。吕宏志认为,智能体工厂的推广尚需时日,人形机器人、AI等技术的成熟及成本进一步下降,才可能让更多工厂完整复制。
“我们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接下来要做数字化或者智能化升级会更加迫切。比如荆州工厂在推动供应商做数字化升级,为未来大家能够进一步衔接和匹配打好基础,这也是一个话题。”吕宏志说。“我们走得太快,配套的价值链也需要跟上,这的确是整个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链、价值链需要一起发力的话题。
智能体工厂落地后,人类员工的工作和岗位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吕宏志说,流水线重复劳动的人员将逐步被替代,智能运维的人员则在增加,流水线的工人会转化为机器人运维数据分析人员。另外,在质量维度,原来单一技能的质量检验人员,现在要进化到人机协同、数据分析的角色。传统工厂一般要有很丰富经验的班组长角色,今后他们会慢慢转变为运维工匠、数字工匠、AI训练师等角色。
中小企业能复制吗?周晓玲认为,没有企业体量的限定。一个工厂如果要做智能化工厂,首先要把精益制造、工厂布局规划、物流规划做好,如果这些设计不好,上数字化工具,也改变不了企业的根本,这很重要。在此基础之后,再打造数字化工具,然后才能谈智能体工厂或者AI能力。像美的荆州智能体工厂,依托美的制造数据飞轮——1800个岗位、每天30亿条工业实时数据,持续为工厂大脑提供养料。
目前,美的智能体工厂解决方案已覆盖14个智能体、44个核心工厂场景。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覆盖了工厂研发、供应链、计划、制造、品质、物流、设备、工艺、ESG等领域的38个核心业务场景,是全球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日前获得总部位于伦敦的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认证,标志着全球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正式落地。
WRCA世界纪录认证官马克西姆表示,本次认证不仅标志着美的荆州工厂成为首个在多个维度实现多智能体场景规模化协同运行的智能制造标杆,更以深度覆盖全业务的智能场景,为全球制造业树立了高效、灵活、韧性的智能生态新标杆,彰显中国在突破性智能制造技术整合与应用上的引领地位,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当安全与合规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入场券”,在技术创新之外,中国机器人企业还需要构筑安全壁垒,才有机会赢得海外竞争的主动权。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传统的人形机器人面临感知局限、决策断层、泛化瓶颈三大核心挑战。
机构指出,由于人形机器人许多零部件与汽车行业技术同源,建议关注具备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化能力的公司。
机构指出,下半年市场将开启下一阶段上涨行情,并有望突破2024年下半年的阶段性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