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重磅文件明确三大任务

第一财经 2025-08-29 11:22:27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计亚

我国城市城区面积占全国2%,聚集了全国40%的人口、60%的经济总量和70%的服务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意见》提出,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并明确“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三项重点任务。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市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与工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两者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城区面积占全国2%,聚集了全国40%的人口、60%的经济总量和70%的服务业。

我国工业产值比例较高城市如上海、深圳、重庆、苏州、广州等,其城市现代化程度也较高。同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都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意见》提出,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推广绿色低碳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全世界80%的能源消耗集中在城市。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电量突破千亿度的城市就有十余个,其中消费领域的能耗占了很大比例。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图为江苏昆山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和智慧化。交通运输部提出,将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多元化公共交通,更好支撑保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丰富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新内涵新路径,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不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水平。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推进城市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智慧化和绿色化,“我的公交我的城市”收效明显,并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功品牌。

北京市交通委介绍,近年来,北京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公交为补充多网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落地见效。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居于全国第一,同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公交车(2.8万辆)和线路(1600多条),并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公交与轨道50米内接驳车站占比已达到85%。

城市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点

“城市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表示,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他介绍,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仍有1/4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PM2.5浓度距离25微克/立方米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还有差距。排污口排查整治还未完成,县级城市黑臭水体仍在持续攻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2023年全国城市污水收集率刚达到73%,绿色建筑面积占总面积比例不到1/5。

《意见》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推进绿地开放共享。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称,居住区周边绿地空间的可达性是显著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蓝色空间的可达性主要影响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城市绿地的更新建设可以尽量结合自然水域,营造更多的滨河开放空间,丰富居民景观空间体验。该研究报告建议城市开放更多公共绿地空间。

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广泛形成。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今年初,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已联合出台了《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将“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鼓励若干城市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述《实施方案》也提出,统筹考虑区域特色、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在东、中、西、东北部等地区分类选取5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纳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鼓励超大特大城市率先探索、形成突破、实现引领。

同时,鼓励各城市政府以美丽城市建设参考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本地特征细化、优化美丽城市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印发实施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国家逐步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机制,定期对美丽城市建设进展进行评估,适时发布美丽城市建设评估报告。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秦昌波等专家表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将持续发展,美丽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解决城镇化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改善、治理体系提升等多领域问题,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