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2024年的刚兑之后,金地集团(600383.SZ)开始踏上经营修复之路。
8月29日,金地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78亿元,同比下降25.8%;归母净利润亏损约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约33.6亿元亏损仍有扩大。
持续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销售规模下降带来的结转面积减少,进而对营收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以价换量销售策略带来的影响。
金地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经营及销售策略,加大去化力度,使得部分项目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半年度进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共计22.84亿元,减少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5亿元。
受到行业下行的影响,房地产销售形势仍不算乐观,上半年,金地集团累计签约金额仅为171.5亿元,同比降幅仍有52.5%。
从目前的各项指标来看,金地还需要不少时间来实现经营修复。不过,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金地在7月份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具体来看,金地将原本的“总部-区域-城市公司”的3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并缩减合并区域及城市公司,最终设立4个大区公司和10个地区公司。
职能划分方面,金地集团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负责重点经营事项的决策,直接管理地区公司。大区公司作为业务督导中心,督导地区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和重难点专项工作。地区公司作为一线经营的主体,具体负责辖区内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经营目标有效达成。
恢复生产经营的另一大关键举措就是补仓拿地。此前为了保留资源进行债务偿付,金地已有约两年时间未新增任何土储,今年开始重新在土地市场进行多种尝试,以获取更多可供未来持续发展的储备。
这其中,盘活存量资源成为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金地利用各地土地置换、地块性质规划调整、存量房“收存转保”等政策,优化存量资产质量。
目前金地已有落地的案例。据披露,2024年12月和2025年7月,金地通过武汉当地保障房收储的方式,置换获取了武汉桥梁学校A1和A3-1地块;其中,A1地块打造的武汉大成乐府项目已于今年6月入市,项目首开去化率达88%。
此外,金地还在推进大连、湛江、沈阳、长春等地的商办项目使用性质调整或闲置土地收储。
与此同时,金地也在土地市场上寻觅合适的新项目,上半年分别在杭州、上海新增一宗住宅用地,总价分别为1.86亿元、8.15亿元,权益占比仅为40%、9%,其谨慎的态度可见一斑。
截至报告期末,金地总土地储备约2701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1162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约79%。
除房地产开发业务之外,作为金地近年来重点拓展的代建业务板块,今年上半年新增签约规模6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其中新增签约的商住、商办、安置房业态占比近60%,产业园、中等规模集中商业、市政工程等占比提升至3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金地仍将财务安全放在经营的第一位,努力保持在资本市场的信用,按期足额偿付了“22金地MTN001”和“20金地MTN001B”中期票据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