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商业航天被纳入了国家航天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商业航天要实现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等目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研发建设效率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连续增长,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商业航天领域“排队发射”现象日渐显现。
公开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了2.3万亿元,2025年预计在2.5万亿~2.8万亿元之间;同时,商业航天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融资额将达250亿~280亿元。
这一增长趋势今后还会持续,因为商业航天早已深深嵌入公众生活。拿卫星应用领域来说,除了传统的通信领域,智能驾驶、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等方面也催生出创新应用,持续开拓着卫星经济的新疆界。“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既然是商业航天,就要以市场原则为原则,以商业运行规则为途径。《行动计划》强调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充分反映出这一点。
要持续推进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快速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畅通技术创新和应用。
当前,商业航天领域火箭发射等已经成为常态,“排队发射”就是具体体现。这反映出航天领域的技术成果和应用已经为社会共享。
《行动计划》提出,将积极推动建立国家投资形成的科技成果向商业航天主体推广应用机制,促进国家航天科技成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航天企业主体创新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拓展商业航天的民用领域,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市场基础和动力。
今年8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30年,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这是商业航天应用的具体领域之一,但只是发展阶段的一个目标。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系统谋划和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合作,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行动计划》明确,要实施商业航天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此外,发展商业航天,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本投入,政府投入是引路人,社会资本是持续力量。
今后,还要完善商业航天发展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基金,鼓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联合成立投资平台,引导资本坚持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价值投资。
其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项目推送机制,遴选若干符合航天发展规划和投资政策方向,且创新性强、示范性好、具有产业化发展潜力的商业航天项目向基金推送,基金以市场化方式自主决策。
需要进一步强调,在商业航天领域,必须将市场力量作为第一重要力量,也就是要逐步建立投入、产出、收益机制。鼓励耐心资本投入,也需要完善这些机制。
总之,在各项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完善中,以及之后法规建设的逐步推进,商业航天这一产业集群必然会迸发出巨大动能,《行动计划》正反映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