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医疗大模型的多轮迭代后,AI正在悄悄把触角伸向严肃医疗的核心——危急重症的救治。
几天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发布了用于胸痛急诊场景下的AI模型iAorta。在iAorta的帮助下,医生可以通过常规平扫CT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将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更早之前,由腾讯和迈瑞医疗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也已经在多家医疗机构落地应用,该模型可以在5秒内回溯整合患者病情,并通过重症思维预测趋势、提供建议。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这一轮由大模型引发的AI技术变革,赋予了医疗从业者无数想象,也一度引发了医疗AI领域的“百模大战”。根据动脉网发布的《2025医疗大模型研究报告》,截至2025年5月,国内已经发布的医疗大模型近300个,其中医疗服务场景涉及的大模型最多,占比超过一半。
但这轮医疗AI工具的通病是,既承袭了大模型如人脑般的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出现了不同于“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时代的机器幻觉。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的医疗AI工具始终在临床外围“打转”,一类被包装为面向C端用户的虚拟健康管家,另一类则被用于提升医生效率,诸如生成式电子病历。
而如今,不管是用于急诊胸痛患者辅助诊断的iAorta,还是被装载进ICU的启元重症大模型,都开始尝试进入临床诊疗最核心的环节——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
今年7月,在中国举行的WAIC 2025开幕式上,图灵奖和诺贝尔奖双料得主、计算机学家杰弗里·辛顿发表演讲称,大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和人类几乎相同,我们正在创造比人类更聪明的AI。
也许很快,我们就能在防备最为森严的领地上,验证这句话的真伪。
破门
就在辛顿发表演讲后的第二天,同样在WAIC2025大会的场地上,大会AI医疗领域示范服务商“蓝想数科”首次对外发布旗下核心产品——数字孪生临床暨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
这一智能体面向的是医院的三大核心医疗场景——急诊、手术和重症。通过接入患者生命体征、检验结果、影像信息、病历文本、设备数据等多模态输入,构建出“数字患者”,并在虚拟空间中对其进行状态监测、风险预测和诊疗建议生成等。
以重症中心为例,当患者进入抢救阶段后,智能体会自动追踪生理参数变化,提前识别潜在休克、呼吸衰竭等风险,甚至能调用电子病历和用药史,推荐个性化抢救路径,并实时触发备血、手术室预定、会诊通知等流程联动。
目前,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已经在复旦华山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试点落地。
蓝想数科在AI+重症领域的探索并不是首创。去年年底,腾讯和迈瑞医疗联手,推出了全球首款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重症大模型。从产品设计上看,启元重症大模型和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非常相似,两者都是通过串联ICU中各种床旁设备的信息流,从而得到重症病人的动态画像,再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给出对应的救治建议。
事实上,在大模型问世以前,不少高等级医院就已经在着手研发与重症救治相关的AI应用。但当时,大部分应用都是基于数据标准化和静态模型,只能针对单个救治场景。比如浙江医院早在2018年就着手建设“智慧重症”系统,其中的呼吸治疗智能管理模块,能够对撤机时机进行预测,准确率在93%以上。
如今,在大模型技术的框架下,这些应用也都得到了进一步升级,除了能对多维度生命体征实现自动、实时评估,还能动态生成质控报告,建立知识沉淀机制。仍以浙江医院为例,其升级后的“重症Maicim®大模型”,打通了将高年资专家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算法的路径,医护人员效率提升了30%以上,临床失误率降低了25%。
在重症ICU以外,急诊是医疗AI尝试渗透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是最为集中的应用场景。
一则不算太远的消息是,2024年9月,北京天坛医院推出全球首款适用于卒中辅助诊断与治疗的AI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配备了高精度视角感知系统,可以对患者面部关键点进行分析,还能通过人形机械臂对患者身体关键点位进行安全刺激,完成神经刺激反馈的定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卒中辅助诊断机器人对量表全流程自动评分的准确率达到95%,面瘫、肢体肌力评分达到资深专业医生水平。
关于AI+急诊的另一项重磅成果在上个月刚刚落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用于胸痛急诊场景的AI模型iAorta,可以通过平扫CT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将确诊时间缩短到2小时内。目前,这一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上。
“这是第一次有辅助诊断的AI工具,出现在血管外科的急诊救治上。”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告诉《健闻咨询》,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死亡率很高,大约 40% 至 50% 的患者会在发病后 48小时内死亡,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而急诊医生多为科室轮班,且比较年轻,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判断上缺乏经验。
“大部分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就是非特异性的胸痛或者肚子痛,漏诊率高达40%左右。但有了AI的辅助,医生只需要开一个平扫CT就能判断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这对于临床救治的意义是巨大的。”
价值
一直以来,医疗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在业内就颇受争议。
激进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扮演的不仅是医生助手,甚至会在部分场景下取代医生。反对者认为,医疗行业人命关天,AI无法深入诊疗环节,只能作为医生的效率工具和泛健康领域的浅层应用。
前者着眼未来,且已经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去年11月,清华团队研发的“紫荆AI医生”内测系统上线,首批21个科室的42位AI医生,覆盖了300多种疾病的诊治。今年4月,清华大学又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医院,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使用智能体的AI医院。据称,该医院用2天时间便可完成三甲医院2-3年的诊断量,且准确率超过96%。
后者基于事实,并有宏观层面的数据支撑。动脉网发布的《2025医疗大模型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到今年5月,国内医疗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辅助决策、预问诊、病历生成、门诊分诊、就医咨询等。这也意味着,至少在当下,AI还很难敲开严肃医疗的大门。
“随着技术的迭代,产品会打磨得越来越细,AI迟早会渗透到临床的各个环节,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一位对医疗AI行业有长期观察的人士告诉《健闻咨询》,早几年,大家的试探都集中在一些比较浅层的应用上,简单的东西基本都被翻过一遍了,“再往后就只能踮起脚去够那些长在高处的果子。”
而事实上,越是贴近临床诊疗的核心场景,对AI工具的需求反而越大。以急诊ICU为例,医生往往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知所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精准判断,才能为患者争取到一线生机。但由于设备多,数据流混乱,急诊科医生往往要在多个系统间频繁切换,才能获得一组完整的患者信息。
北京一位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曾和《健闻咨询》分享过他对AI在急诊领域应用的畅想:一个危急重症的病人来了以后,AI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的生命体征数据,给出第一步的处理意见,这个意见可以细到是否需要供氧,供氧浓度是多少。紧接着,在医生开出检查后,AI就会在后台自动追踪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依据检查结果和患者此前的就诊信息,给出明确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没有AI的时候,我们走的也是一样的流程,最大的差别就是时间。AI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这对于急诊救治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上述医生表示。
而站在技术的维度来看,AI之所以能够为急诊和重症等临床核心场景所用,并不完全在于效率,而是它可以做医生做不到的事。以iAorta为例,通过对成千上万张平扫CT和增强CT的比对训练,它可以做到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及其血管腔,判断血管壁有无结构变化,从而精准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这和过去的AI工具有本质不同。”iAorta首批部署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程国兵告诉《健闻咨询》,以血管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AI三维重建为例,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医生,凭借二维的片子,就能在脑海中模拟出三维画面。对于他们来说,三维重建只是让画面呈现更加清晰直观。
“但iAorta不一样。你让经验再丰富的影像科医生或者血管外科医生,去看一个平扫的片子,他是没办法告诉你这个患者有没有夹层的,尤其是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几乎不可能用肉眼在平扫CT上发现,但AI能算出来。”
不管AI最终是否会取代医生,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它正在一天比一天强大。就像辛顿在演讲中说的,我们以为自己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老虎,但老虎终究会长大,会反过来伤害人类。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想办法来训练AI,让它不要消灭人类。
但医疗或许是个例外——在挽救生命这个最高维度上,AI的进化永远都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