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玄奘是这位哈佛教授心目中的英雄,探寻文化融合的秘密

第一财经 2025-09-05 11:32:09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我认为所谓文科衰落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似乎不太适应公众的兴趣,也许视角过于向内了。”

在一个全球信息高速流动、人们纷纷闷头刷手机的时代,什么是文化?

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或作品,换个国家,换个语言,还能一样流行吗?

在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看来,思考当代文化的本质,可以从早至洞穴时代的人类文明形式开始回看,他认为,一切始自文化的借用,不断借用才能使文化蓬勃发展。

马丁·普克纳。出版社供图

普克纳是一位博学并且很会讲故事的作者,他也擅长演奏音乐,很会爬梳资料。新书《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从上古到现今,用一系列例子来讲述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和原因。

2019年,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被译成中文,这部450页厚的“通史”,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经典,如《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哈利·波特》等。《文化的故事》比《文字的力量》更进一步,把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展示了出来。

8月,普克纳访问中国,在广州、北京、上海先后举办多场活动,参加了上海书展和上海国际文学周,并在中国行期间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他多次向中国读者提及玄奘,这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普克纳称玄奘为“坚定不移的旅行家”,对其他文化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是一位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化中介者。玄奘旅居印度16年,最终回到祖国,在途中历经艰辛,珍贵的手稿从象背跌入水中,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在普克纳看来,对真正伟大的文化传播者来说,九九八十一难也不算什么,玄奘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把佛法经典与证物带回国。

普克纳指出,玄奘在印度向知识分子解释中国文化的系统,让他们理解中国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家。在这些印度人面前,玄奘很清楚,他的文化心态也需要调整,在吸收了更多外国文化之后,他得到了启发而转向内在,意识到自己的出身和旅途中的学习也有其重要之处。他决定搜集更好、更可信的基础经文,给出更加准确的译文,这种求真的精神对佛教向中国的移植十分关键。

像写作玄奘的故事一样,普克纳在面对柏拉图的哲学写作、《枕草子》、丢勒的版画、《米德尔马契》、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的小说等不同的对象时,都采取了考古侦探式的写法,一步步去发现作品的开端、转折和震撼人心的时机。

在《文化的故事》后记中,普克纳写了凯蒂·帕特森2015年在挪威创办的“未来图书馆”,这个项目每年邀请一位著名作家为100年后的读者写一部作品,到时候再揭晓。时间将给文化的保存、传播和修复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需要实验,也需要冒险。

对话:人文学科需要积极应对社会

第一财经:最近中国国内舆论一直在热议人文学科的衰落问题,很多大学缩减了相关院系和招生规模。《文化的故事》展示了人文学科强大的根基。在你看来,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是否要比以前更强大,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马丁·普克纳:对在读的大学生来说,显然学院中的人文学科正在衰落。大学正在关闭或减少院系,但在大学之外,人们对人文学科的需求很大,从那么多常年畅销的书籍、人们对播客和文学节的追捧,都能看得出来。我认为所谓文科衰落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似乎不太适应公众的兴趣,也许视角过于向内了。社会对人文学科以及学生所学、所贡献的东西失去了信任,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或许这是原因之一。但我也认为,在人文学科领域,我们应更多地拥抱科技,对市场、商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所看重的事物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第一财经:《文字的力量》主要关注文本的创作和重要人物对文本的选择,《文化的故事》则更多关注转译和融合。这两本书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是否会延续这种讲述方式写下一本书?

马丁·普克纳:它们是相关的。在写作方法或风格上,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然后是非常具体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汇总形成更大的图景——这是两本书的共同点。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人工智能和文化的书,风格还是与这两本书相似,但会首先强调技术、对文化存储和获取的兴趣。我认为AI正在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改变这些。新书不仅关于AI,也会谈论对话的历史,因为我们正在通过对话与 AI互动。儒家对话、佛教对话、苏格拉底式对话、哲学家的对话等,都是不同的对话文化。

第一财经:作为文化史专家,你怎么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文化中介?

马丁·普克纳: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不确定我是否想得够深。过去20年,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者,我希望自己在技术的世界当中有位置。去年我参加了一个会议,有很多与AI相关的工程专家、科学家,我是唯一的历史学者,我向大家讲述与AI发展有关的历史文化,把人文的视角带到目前的科技世界中去。我也在过去20年里努力让美国学生或留学美国的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光读美国文学肯定是不够的,我为美国学生写了一本关于世界文学的课本。我不仅教授美国文学,还教授中国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学,鼓励大家在线学习更多文学。这么说,我确实是一个一直在努力的文化中介。

要让书籍主动去找到人

第一财经:你在2025上海书展做了多场演讲,去了书店、画廊、博物馆、图书馆、商业综合体。上海在推动全民阅读发展,希望人们在各种空间都能接触到阅读。但是空间运营有成本,会遇到困难,你有什么建议?

马丁·普克纳:书籍创造了特殊的空间,尤其是图书馆和书店。很多人垂涎书籍,但只是喜欢用书来装饰房间。我家里有很多书,但我必须承认,也许是因为经常旅行,我现在主要在电子屏幕上阅读,买实体书少了,买电子书多了。如果大多数人在屏幕上阅读,会改变空间吗?我们需要电子书的阅读空间吗?或者,你坐在某个地方阅读,会创造自己的空间吗?没有标准答案。

我认为打造全民阅读空间需要找到人们在哪里,而不是希望他们去我们理想中的地方读书。我妻子的姑姑是一名教师,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购物中心开办了快闪学校。这个空间运营得很好,因为年轻学生在购物中心里会更放松。

第一财经:现在的人对信息都有很大的欲望,希望不断知道新东西,也在不断分享,但是我们真的能记得住那么多东西吗?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是否真有更多知识进入了人们的内心?还是说仅仅在人们的社交账号上?

马丁·普克纳:从古至今,每一次技术媒体变革发生时,大家都会担心,会不会信息太多了?印刷术出现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我会坚持写书,我喜欢长一点的叙述,而不是把所有表达都变成碎片化的信息。但完整的思想叙述,和碎片化的信息,从古到今也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会引用前人短短的一句话。所以现在信息碎片化的情况跟历史上并没有很大差别,只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

第一财经:你在书中写到玄奘的手稿掉入河中,真是触目惊心。你也写到,数码时代我们保存过去的能力不一定比祖先强。如果移动硬盘坏了、网站过期了,数据的丢失是很难挽回的。你对数字时代文化的损毁和修复怎么看?可以怎样应对?

马丁·普克纳:真正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是欧洲研究委员会的一员,他们给了我很多钱支持数字化项目。当拨款用完时,就无法维护数据库,数据库无法访问,就算数据没有丢失,它也成了孤儿网站。

我从这项研究中吸取到一点教训,就是存储技术很重要,但你真正需要的是比技术机构更外围的机构,这些机构可以灌输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使人们理解存储和使用的价值。图书馆不仅是存储空间,还创造了一种阅读文化,教育下一代读者关心书籍,我认为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不够的,只有人才能真正保留他们关心的东西。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
[美] 马丁·普克纳著
译林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