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纷纷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不过仍有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
近期,20多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布的当地2024年度省级(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其中部分省份均发现一些地方存在过紧日子要求执行不严的问题。
过紧日子问题的重灾区
比如,河北审计报告指出,7个部门的13家所属单位违规发放实物福利、超标准支付专家费等164.16万元。
而一些部门、单位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支出或转嫁相关费用,更是地方审计发现过紧日子问题的重灾区。
比如,湖南审计报告显示,17 个部门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基本支出挤占项目经费等,涉及金额约7881万元。广东审计报告发现,6 个部门和 2 家所属单位转嫁费用、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和培训费等,涉及约739万元。辽宁审计报告称,8 个市 50 个乡镇无预算、超预算列支“三公”经费约393万元。内蒙古审计报告指出,6 个部门存在“三公”经费预算编制不精准、超预算、超范围支出,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涉及约284万元;6 个部门培训和会议管理不严格,存在超范围列支、转嫁会议费等问题,涉及约139万元。
长期研究政府预算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告诉第一财经,上述问题每年都会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问题责任不在于部门和单位,而是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和程序造成。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是部门和单位违反规定所付出的成本极低造成的。这些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只要不涉及个人利益,一些违规行为即使被发现,部门和单位也不会受到严重处罚,更不会处罚个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导致相关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建议对于非制度原因造成的上述违规违纪行为,要采取零容忍态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处罚机制,从而将政府过紧日子落实到位。”邓淑莲说。
当然,有些部门、单位超标准支出,也跟一些地方相关标准制定不合理有关。
邓淑莲表示,一些地方预算安排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不够科学合理,未体现部门、行业特点及工作任务和支出需求。一些部门因本级公用经费预算安排不足,而上级专项资金较多,就会出现公用经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
“目前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一些部门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无定额标准可依,项目申报随意,小项目大预算的问题未得到根治。而且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界限模糊,导致一些部门在项目支出中列支基本支出,使实际支出标准远高于财政部设定标准。”邓淑莲说。、
“突击花钱”现象再现
审计发现一些地方过紧日子另一大问题,是“突击花钱”现象再现,这多体现在四季度或12月份一些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过高。
比如,河北审计报告称,6个部门的7家所属单位年底前超进度支付、虚列支出约1012万元。内蒙古审计报告指出,3 个部门为防止资金被收回、提高预算执行率,年底突击花钱约690万元。天津审计报告称,4家单位提前支付合同款或充值加油卡386.7万元。重庆审计报告显示,8 个区县部分单位在年底通过提前支付合同款等方式突击花钱。
邓淑莲表示,目前财政结余资金制度规定年底未使用的预算结余需上缴,且对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产生不利影响。这使得一些单位担心结余资金被收回会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安排,即使资金暂时闲置也不敢留存,从而选择在年底突击花钱,导致预算执行不符合实际情况。
当然,上述问题也跟预算编制不够精细科学、预算编制流程待完善等有关。
邓淑莲表示,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启动下一年预算编制工作,有的甚至更早,但上级对下一年经济工作部署在年底,因此各部门单位的预算需要据此进行调整,由于时间紧迫,详细、科学的预算编制,特别是项目预算编制已来不及进行,预先预留一笔调整资金已是普遍做法。由此造成预算编制不精细、不科学,并引发预算执行中突击花钱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能在预算编制之前完全下达也造成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导致年底突击花钱、提前列支费用、超合同进度付款等预算执行中的不合规现象。而一些地方主观上预算编制不科学,申请了超出资金实际需求可能的“大预算”,年度花不出去又怕被收回,也会导致突击花钱。
邓淑莲建议,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认真梳理不断引发审计问题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程序安排,找准问题引发点加以改进。对于改进困难较大或者无法改变的,应在预算管理制度上进行调整,或者对此类问题引发的预算执行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些部门单位将本身直接履职事务转包给第三方机构实施,也是审计发现的违反过紧日子要求的问题之一。
比如,广东审计报告称,2 个部门和 2 家所属单位违规将本单位直接履职类事项外包给其他单位实施,涉及约6482万元。内蒙古6个部门将属于自身职能的9项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支付购买服务费用约1488万元。
邓淑莲表示,政府预算作为公共预算,预算行为规范的首要原则是公开透明,缺乏公开透明的预算,违法违纪行为则不可避免。如果预算过程,特别是预算执行过程公开透明,无预算、超预算以及违规发福利、违规接待等违法违纪行为就因其容易被监督发现而大大减少,直至消失。建议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公开预算执行过程,建立公众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
今年3月披露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部署扎实做好今年财政改革发展首要工作,正是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该报告要求,加大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堵塞管理漏洞,不断完善制度机制。
约4.77万亿用于偿还旧债,其余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地方政府要量力而行,处理存量项目要突出“双效”,各方要进一步增强履约意识。
地方也在不断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近些年,大部分省份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且更加细致完善。
要明晰专项债的定位,让专项债真正“专项化”,避免专项债一般化。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以“真金白银”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压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