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宏民,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范式,给出了系统全面的构思。
AI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着我们所在的世界,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而面对这一共识,许多人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从宏观上看,AI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难以估量的好处;而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不少人对于自己工作岗位可能被AI替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担忧。尤其是,如果早年的机械化、电子化替代的是底层蓝领工人的工作,将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这波AI对劳动力的替代不仅是基础文案、行政支持和客服等岗位,而且还可能涉及医生、律师、教师和工程师等知识工作者。高盛预测,全球约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可能受到影响。在欧美各国,约2/3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将受到AI自动化影响;最多可达1/4的现有工作可能被完全替代;其中行政支持(46%)和法律(44%)岗位暴露度最高。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哪些岗位更容易被AI所替代或者部分替代。
不过这几年AI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一道曙光,即AI同时也在为劳动者开发出越来越多新的工作岗位。这两年,各类AI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利用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工具,为各种细分场景提供自动化服务或者咨询服务。比如借助Chat GPT、DeepSeek大模型工具,为小商家优化广告文案、制作个性化的社交媒体内容。或者借助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设计工具,为小商家设计插图或者品牌logo。
原先一家广告公司开张,怎么也得雇上三五个人,租赁一间小办公室;而如今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就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利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作为本职工作以外的副业。AI正在降低越来越多技术工作的门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多面手,甚至同时扮演多种工作角色,一个主业多项副业;也可能让人顺利转型,从副业过渡到新职业。
上述这种情形会成为一种趋势吗?我们不妨以上一轮“互联网+”行动对就业的冲击来做个比较。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互联网+”掀起的产业平台化趋势,使得数字化平台在零售、餐饮、出行、传媒甚至娱乐、社交等众多领域替代了线下的实体场景,使得许多传统岗位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应运而生的岗位。不仅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还有数百万的网络直播人员和网约车司机。王兴曾表示,2023年在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骑手约745万;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11月30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43万本。更不用说,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包括基础设施领域,本身创造出巨大的就业规模,而众多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又孕育出电商运营、内容创作、技术开发、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岗位需求。
同样,AI也是一个T型产业,即它既有坚实的包括技术和设备在内的核心制造产业,更有为千行百业赋能的应用场景。所以AI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AI自身核心产业部分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人才,二是随着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会随着这些行业的转型发展,孕育出众多新型岗位,而前面介绍的仅仅是一个开端。
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我推测大概有这么两方面的趋势。
一方面,AI将催生更强大的“新型专业机构”,作为众多开发者的基础工具。这些AI工具将深度整合到各类生产流程中,形成“AI预处理-人类加工-AI后期”的高效闭环,极大降低单件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些专业机构打造的工具平台具有持续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开发者难以与之抗衡的。
另一方面,AI将极大地促进“多职业者/自由职业者”生态的繁荣。在专业机构的工具平台上,众多小公司和个体开发者针对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开发相应的产品和项目。AI使得公司更容易将复杂项目拆解成更小、更标准化的任务。比如,一个公司发起一个项目后,可以雇佣一名自由职业编剧用AI生成故事大纲和初稿,雇佣一名自由AI视觉设计师生成概念图和分镜,雇佣一名自由视频师用AI工具进行合成和剪辑,雇佣一名自由程序员编写交互逻辑。这意味着,就业形式会从“雇用一个人”越来越多地转向“购买一项服务”。在工具平台支持下,“一人企业”或“微型工作室”成为可能。一个位于小城市的自由职业者,可以几乎无差别地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客户提供服务。这将促使一个全球性的、按需分配任务的自由职业市场加速形成。
因此,未来将是上述两个趋势的融合与共生。大型专业机构开发通用的工具平台,构建基础设施,制定行业标准。一批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垂直领域深耕,拥有独特的AI工作流或数据优势,为大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或服务特定圈层的用户。而庞大的自由职业者或者多职业者群体,依托工具平台和垂类的专业服务,去完成面向最终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服务。
这与当前电商平台的生态逻辑异曲同工,不过应该会比它更加复杂,精致和有效率。
我们借鉴“互联网+”的规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演变路径:技术首先“替代”重复性劳动,然后“赋能”个体,最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和职业范式。
总之,面对AI的挑战,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关注这样的问题:在我的领域,AI能帮我做什么?我如何利用它去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能找到自己在AI时代的新位置。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建机场既是补交通短板,更是谋转型发展。
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浙江还同步推出三大保障举措:建设“平台+产业”综合服务站,选配人工智能辅导员,搭建一批合作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运用AI技术挖掘新商机。
科思科技、东杰智能20%涨停,山河智能、能科科技等涨停,万里马、阳光诺和等涨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