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下乡

第一财经 2025-09-23 19:28:44 听新闻

作者:林伯强 ▪ 黄辉    责编:刘菁

对推动适用于农村的分布式新能源技术、农网升级以及实现分布式新能源与乡村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出参考性建议。

在城乡间要素流动加速、全面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让产业新生态“走进来”。分布式新能源既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也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分布式新能源下乡概览

近年来,分布式能源的应用场景逐渐拓宽,而且光伏、风电的度电成本大幅下降,能够经济替代燃煤发电。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新建陆上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全球加权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为0.034美元/千瓦时,新建光伏项目0.043美元/千瓦时,较2020年分别下降了13%和2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前瞻性的企业加紧了在细分领域的布局。光伏方面,这些企业主要向更高效的产品迭代,且更加注重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应用场景融合。风机方面,主要整机厂商针对低速以及超低风速陆续推出了适用机型,通过高塔筒等技术来保障发电效率。低风速技术的发展为分散式风电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提供了保障。这些进展均为分布式新能源下乡打下了坚实的客观基础。

目前,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十四五”以来,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在2023年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的安装户数就已超过了500万户,并带动了超过5000亿元的有效投资。截至2024年年底,农村地区户用光伏规模已超过1.5亿千瓦。农民通过租赁屋顶或土地获得相应的租金和土地补偿实现了增收。

尽管农村新能源发展迅猛,但和可开发量相比,仍然潜力巨大。分类来看, “沐光行动”仍有较大空间,“驭风行动”刚刚起步,分散式风电潜力有待挖掘。国网能源研究院的调研及初步测算结果表明,2025年农村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开发潜力为10亿千瓦左右,而分散式风电技术的开发潜力约为2.5亿千瓦。

分布式新能源下乡的困境

在政策鼓励、新能源技术支持以及企业对应用场景的拓宽探索下,分布式光伏与分散式风电助力乡村振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二者在农村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有机融合,值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分布式新能源技术需要多元化发展以适应多样的农村场景。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分布式新能源的技术种类仍需多元化拓宽,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地貌和气候特征。

如中国东南地区具有地形起伏大、坡度陡且气候湿润多雨的特点,可能难以让分布式新能源达到预期的发电效率。对于分散式风电而言,山地较多意味着需要考虑不同的安装高度或是角度下所具有的不同风速条件,需要更加细分的技术来应对这些场景。尽管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类型高度可调整的海上风电塔筒,但出于成本等原因尚难以在陆上风电中直接应用。另外,大型风机占地面积和噪声大,不适用于近居住区的农村分布式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紧张和人口密度大的中东部农村地区,大型风机的噪声对周围居民和生态影响明显,需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小型微风发电机组,目前一些小型微风机技术尽管有效降低了噪音等环境负面影响,但还是存在发电效率偏低和经济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基于现实需求,应鼓励更多经济适用的分布式新能源新型技术研发。

此外,由于东南地区大多为良田和聚居区,平坦的开阔土地较少,在农村附近地区开发成片的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的可操作性较低。当下围绕地形地貌特征所展开的“新能源+”农业案例,大多聚焦于光伏和对应农业或渔业的结合点,而针对光伏技术和组件形态进行改良以使其同时适应“源-网-荷-储”新型电网系统和农业的案例仍然较少。因此,需加强政策引导,加速企业种类和技术路径的多元化扩张,建立因地制宜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新格局。

第二,分布式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补强农村配网。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接入,特别是户用光伏的大规模增长且主要以全额上网为主,加之电能替代、家电和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带来用电负荷变化,单一的配网形态及功率流向发生了变化,从“无源单向”到“有源双向”,电网消纳和源-荷匹配难度增加,部分地区规模远超当地负荷,配网对分布式新能源承载能力不足,甚至出现了设备反向重过载、电压越限等安全性隐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电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种现象频繁出现。例如,在河南、山东等一些市县,低压配电网台区与线路的承载能力已达到饱和状态,导致分布式光伏并网申请暂停。尽管近年来农村配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相比分布式新能源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可靠性不高、装备老化、智能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依然存在。

第三,分布式新能源在农村的长远发展目标是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建设的一个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包括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产业转型升级等。通过新型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给自足的绿色能源将成为农业电气化和农村产业升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绿色为底色的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即通过分布式能源规模化部署,通过与之相配套的小型“源-网-荷-储”系统,实现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取之农村、用之农村。

然而,尽管目前农村新能源的装机在快速增加,但主要是直接并入大电网,分布式能源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多来自于空间租赁,收益有限且单一,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就地消纳以支持农村电气化、机械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如农业机械化程度虽在不断提升,对应的能源需求增长也在不断提升,但仍有不少增量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非电力。同时,农村产业多为种植、养殖以及初加工,基础薄弱和附加值低,带动的电力消费有限,难以支持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利用。新能源的大发展并未对乡村产业发展与振兴形成有力的能源供给支撑。

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分别对推动适用于农村的分布式新能源技术、农网升级以及实现分布式新能源与乡村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出参考性建议。

第一,鼓励企业发展更易于“下乡”的分布式新能源技术。

一是“立标准”,即政府提供一个有效的市场化方案,筛选适合下乡的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由于技术发展与演进的不确定性往往较高,且一些企业缺乏对中国农村风光潜力的了解,故容易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动力。政府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措施来树立标准:一方面,通过评估农村风光的区域需求来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供需错配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发布细致的市场前景和农村分布式能源装机预期的评估,帮助提高企业信心并稳定市场行情。

二是“树标杆”,市场选择的技术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负外部性问题,如山区的分散式风电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农用薄膜光伏的后续处置成本高等,故需要政府从众多应用技术中挑选出适合成为标杆的技术种类。此外,可以借鉴已经实践过的成功经验:一方面,总结在“源-网-荷-储”结合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的典型园区经验,并进一步因地适宜进行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的运用也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性模式。对于农村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设而言,考虑如何在具有经济性的情况下纳入“光伏+”“风电+”和小型“源-网-荷-储”系统,并结合上述两点来为农村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树立标杆,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分布式新能源技术适应乡村建设。

三是“促后进”,当下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已呈现规模化扩张趋势,但“新能源+”项目或“源-网-荷-储”产业融合模式的推广任重道远。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地区存在扩张壁垒,导致项目推广方案可复制性低,或是针对技术革新方向重点、难点的报道有限。基于此,政府可以考虑推动优秀的典型企业进行跨区、跨省建设,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打破光伏、风电受限于土地这一要素下所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此外,还可以加强有关企业技术变革方向与细节的宣传。

第二,补齐农村配网短板提升农村源荷接入与互动能力。

在规划与技术层面,加强农网和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负荷特性与增长、主网规划的衔接。补强网架,提高配电网接入能力,降低分布式新能源对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在少数有需求、有条件区域采用柔性直流互联、台区配储等技术,提高中低压配电网承载能力及互供互济能力,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利用率。加快配电网智能数字化应用,提升农网系统新能源、负荷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

在模式与机制层面,面向新能源富集乡村、农村产业园等配网侧场景,创新发展微电网、小型“源-网-荷-储”系统等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末端电网延展模式,并根据地区用电趋势来推动电网系统的更新,从而有效降低后续的重建成本。优化主配微协同调控机制以及分类分层调度策略,提升就地就近自平衡能力,解决规模化新能源和新型负荷大量接入问题。

第三,推进分布式新能源与农业电气化、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

通过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和就地消纳为农民增收,并带来清洁化的生活环境。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绿色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农村地区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具体而言,包括:拓展农业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实施电排灌、电动农机具等电气化项目;促进农村生活用能方式转变,推广电气化厨房、电制冷(热)、新能源汽车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新能源与产业相互赋能,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当前双碳目标和零碳园区建设的背景下,绿电资源将成为产业落地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整合农村规模化的新能源,作为吸引高附加值产业落地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识别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为绿色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消费场景及价格承载力。如针对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业,向下游深加工、高附加值延伸;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数据中心、互联网、乡村旅游等。最后,统筹分布式新能源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通过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电消纳新模式,实现分布式新能源与产业集成发展和良性互动。

(林伯强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黄辉系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项目高级主管)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