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文华,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真人秀“真、假”界限模糊的问题,根源在于传统综艺赛道在新媒体冲击下所陷入的生存焦虑与定位迷失。随着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传统媒体的大量观众被分流,大众的审美偏好和观看习惯也被深刻重塑。《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数为10.50亿,用户使用率为95.50%。在这一背景下,部分视频网站面临“流量为王”的巨大压力,逐渐失去了深耕内容的耐心,转而追求“短、平、快”的戏剧冲突和热搜话题。节目的成功标准从“做出好内容”异化为“制造大话题”,制作方主动选择剧本化这一创作捷径,致使很多真人秀的真实性让位于戏剧效果。
一、观众从“仰望明星”到“平视真实”
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正对过度包装的“明星虚假人设”产生审美疲劳和信任危机。他们越发渴望看到真实的情感、普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能引发共鸣的生活场景。这种审美转向在《快乐再出发》《种地吧》等节目中得到了印证。
这些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它让光环褪去的嘉宾卸下心理负担,能够在节目中尽情地展现自我。这类节目令观众眼前一亮,这恰恰表明真实状态比精心打造的人设更具魅力。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催生了“人人皆可成网红”的平民神话。网红凭借更真实、更垂直、更亲民的特质,极大地冲击了明星对吸引力的垄断地位。当大众发现“明星”并非高不可攀,甚至其“人设”还不如身边的网红真诚时,明星在真人秀中的表演便显得没有像预设中那么有吸引力。
当部分节目从第一季的自然互动,到了第二季变成“过度营销”时,观众的不满情绪随即爆发。这种“真实感保质期短暂”的现象,恰恰印证了当下观众的高要求:他们所追求的是“持续地真实”。一旦节目露出刻意设计的痕迹,便会立刻触发年轻人对“虚假人设”的抵触与反感。
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行业趋势:在网红文化的深度影响下,年轻观众正以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重塑娱乐领域的消费逻辑。他们不再对明星人设抱有盲目崇拜,而是以平等的审视视角,衡量每一位内容创作者的真诚与否。
二、精心算计的“人设”如何投射到明星与节目方
在当前的真人秀生态环境中,明星与节目方共同陷入了一场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博弈。一些明星及其团队将参与真人秀视作快速塑造人设、提升商业价值的便捷途径,而非与观众真诚交流的平台。这种功利主义的导向,使得明星在镜头前的每一个言行都经过了精心谋划,甚至不惜采用“黑红也是红”的冒险策略。
节目方为了留住流量明星,通过剪辑、安排剧本等手段强行“洗白”或“制造矛盾”,这进一步损害了节目的真实性。例如,在慢综艺、旅行综艺中刻意营造“岁月静好”的人设,在竞技类节目中则设计“逆袭”剧本。此类操作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制造热搜话题,但从长远来看,却消耗了明星的信誉和节目的口碑,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若明星与节目方把真人秀当作流量变现的“跳板”,实则是在透支彼此最核心的信用资本;要知道,这份信任一旦破损,重建成本将远超流量本身的价值。
三、价值回归,超越流量,以真实性与专业性重塑内容
真人秀的“虚假”是行业粗放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阵痛,不过这也预示着一次行业洗牌与升级即将来临。当简单的“明星+剧本”模式逐渐失效,一批善于创新的内容制作方已开始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回归真实本质,进行价值创造,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更为行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未来的内容竞争,核心将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当制作方真正怀揣对观众的尊重,敢于褪去虚假包装、深耕真实性与专业性时,不仅能赢得市场的深度认可,更能推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协创中心城乡产业金融研究所助理杨笑颜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黑手套”“吹牛术”和“口水战”。
经询,该杨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刻意摆拍悲惨、困境等虚假视频,误导网民关注和同情,进而通过带货、卖课等方式牟利。目前,山东青岛公安机关已对违法行为人杨某处以行政处罚。
属于“家族内部股权安排”。
案涉AI写作工具提供的“小某书”“种草”文案等服务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两家网络公司共同赔偿科技公司10万元。
警方通报:黄某忠发布涉释永信虚假“警情通报”,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