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闭症学生入学报到遭劝退”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岁的李同学经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但当他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到时,学校得知他患有自闭症,临时拒绝了他报到入学,理由是“担心对其他正常学生造成影响” “你们来是不可能学得下去的,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差”。李同学的遭遇被媒体报道后上了热搜,网友纷纷对李同学报以同情,并对学校的做法加以指责。
当事学校受到公众指责显然不冤。这是因为,一方面,李同学是被正常录取的,中间经过了几个月时间,校方从未提出异议,直至报到当天才拒绝接收,使得李同学错失了报读其他学校的机会;另一方面,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李同学不适合就读该学校,并且,该残疾人招生项目的招生对象也没有把自闭症学生排除在外。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作为“全国技工教育的一面旗帜”,自2018年起便与广东省残联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已专项培养残疾学生100余名。这样一所长期参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学校,这次却拒绝了李同学,笔者认为,直接原因是学校对李同学病情及影响的顾虑;深层原因则是社会对自闭症的认知不足甚至偏差,给学校带来的压力。不可否认,目前在很多人眼里,自闭症是“难治的”,得这种病的人是“异类”,甚至是“可怕的”。在这种社会普遍认知背景下,把自闭症学生招进学校,或许会招致其他学生家长的抵触。
由此来看,对李同学施以劝退的不只是学校,还包括社会对自闭症持有的误解和偏见。是一股看不见的社会性歧视力量,推动学校作出了草率、莽撞的决定。学校出此下策,初衷可能只是不想成为其他学生家长指责的对象,没料到招来了外界几乎一边倒的批评。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大众的是非观正确而一致,值得高兴;然而,批评的出发点可能更多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非科学的制高点,这又令人担忧。
据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难以理解他人情绪以及非语言信号;二是重复刻板行为,例如反复拍手、排列物品、坚持固定流程,还可能因座位调整、课程顺序改变等环境变化而产生焦虑或情绪爆发;三是感知觉异常,对声音、光线、触觉等过度敏感或迟钝,可能因课堂噪音、集体活动等环境刺激,表现出抗拒或逃避行为。医学研究和实践均证实,自闭症儿童本身并不会主动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反而,在包容性教育环境中,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学生的互动能够带来双向益处。
但了解上述知识的人并不多。要纠正普罗大众对自闭症的误解,光靠道德说教没用。在一个大多数人对自闭症患者还感到不适甚至排斥的环境下,劝人善良、包容、接纳,既不是真正的道德,也不起作用,只会招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反讥。要扭转这一局面,还得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打消普遍顾虑,在此基础上,倡导互谅互助、关心弱势群体的道德风尚。
人吃五谷生百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和家人永不生病。病的种类成百上千,不应该歧视任何病人也是社会共识。如果某种病人对其他人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或者可能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那就该治疗治疗,该看护看护。如果本该承担治疗看护责任的人无力做到,那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救济力量及时补位。无论如何,不该一边放任不管,一边歧视排斥。
疾病才是我们的敌人,而不是病人。平等待人,尤其是对待病人等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曾几何时,社会对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病人普遍歧视,现在情况要好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医学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更多,预防治疗更有办法;另一方面,也缘于社会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在进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类不够了解或能对付的疾病,我们能接受对它们的恐惧和抵触,但不能接受因为误解和偏见而产生歧视,更不接受劝退自闭症学生这样不妥当的事。
最新消息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将本着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原则妥善处置”劝退事件。接下来,广东省残联将和家长协商后,邀请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评估认定学生具备入读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充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学校正视问题、从善如流的举动值得肯定。希望随着科学进步和科普加强,类似不愉快、不妥当的事情越来越少。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除小谭外,还有另一名自闭症学生在入学报到时被“劝退”。
校方在报道当日曾以“不收自闭症学生”为由拒绝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三部门针对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供应商围标串标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80后全职妈妈朱矛矛花一年时间,接受了女儿确诊孤独症的残酷事实,又用一年时间写下一本双相情感障碍母亲养育孤独症女儿的真实手记《树儿:我的女儿来自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