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
这部法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制定《国家公园法》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黄海华介绍,《国家公园法》坚持生态优先、从严保护,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明确国家公园可以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拟开展的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等作出安排;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相关活动管理等事项制定具体办法。
此外,《国家公园法》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国洪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体制试点全面完成,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
刘国洪介绍,国家公园建设注重机制创新,坚持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着力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初步形成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这两种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目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都建立起了局省联席会议机制。
图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向访客介绍情况。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除《国家公园法》之外,国家还在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四川、陕西、甘肃以“三省决定+四川条例”的形式,联合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福建、江西两省加强协同立法,实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共治共管。
“国家公园是最美丽的国土,是最原真的自然,老百姓拥有公平机会体验中国最美、最极致的自然,这是直接受益。”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表示,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21年10月中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设立,中国用不到八年的时间完成了别的国家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速度应该是全世界最快的。
他提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难度最大。国家公园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国家公园边界原有居民人口众多,人兽冲突日益突出,社区治理难度非常大。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具有重要的全球生态保护价值,也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密度最大的地区,但是气候变化将给这两个生态脆弱地区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大多数时间我们只会待在城市或乡村,不会待在国家公园中。国家公园和我又有什么关系?”杨锐说,其实,国家公园与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密不可分。人类的生存需要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的生态系统,是气候稳定器、是大自然中的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的生态产品。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西藏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基于登记数据建立“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生态账本,有利于实现国家公园整体保护和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
总体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