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召开2025年第二次会议,指出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有研究表明,气候风险通过破坏能源设施、影响能源供需平衡、阻碍能源运输效率等渠道,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分析气候风险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影响,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现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项目援助等形式,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第二,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电网建设投入持续增加,电网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国家电网加强配电网建设,完成农网巩固提升工程12.2万项,电网稳定性不断提高。农村能源的稳定供给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满足了居民生活用能需求,促进了相关生产活动的飞速发展。
第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伴随2016年开始实施的光伏扶贫计划,农村光伏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不断上升,2024年我国县域公共桩数量超过43万台,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领域日益多样化。随着分布式光伏的推广,农村地区的电力供给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额外收入。
第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未来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分布式)和智能电网建设,探索高效的能源市场商业模式。一方面,化石能源在农村能源系统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发展前景广阔。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将成为农村能源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农村智能电网建设。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农村电力系统建设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农村电力系统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村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
气候风险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影响
气候风险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对农村能源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是气候风险直接破坏能源基础设施,农村能源系统运行风险上升。以暴雨、寒潮、台风等为代表的气候物理风险,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造成直接冲击和损坏。例如,极端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淹没和冲毁能源设备;极端高温天气会导致农村分布式光伏电板工作效率下降,对光伏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对农村能源设施的稳定性要求上升。
二是气候风险导致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适应性成本增加。气候风险可能造成农村地区能源供给不足,进而增加能源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极端高温和低温天气导致农村用电需求增加,给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带来额外的负担。为了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对能源价格波动的适应性,需要加大投资以增强其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投资。具体而言,气候风险造成农村地区能源供需失衡。例如,温度的异常波动也会导致能源储存效率下降,储能设备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农村能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能源需求。
三是气候风险导致农村能源系统稳定性下降,运行风险上升。一方面,气候风险导致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受到物理损害,直接影响能源供给和能源系统稳定性。另一方面,极端高温、静风天气、长期阴雨天气会导致可再生能源供给出现较大波动,给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运营带来严峻挑战。
四是气候风险导致农村能源运输效率下降和效益下降。气候风险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造成的物理损害,导致能源设施可能面临长期的维护和重建,能源运输效率下滑。极端气候事件会给农村能源运输体系带来严峻挑战,例如洪水导致能源运输渠道中断,造成化石能源、能源设备等难以及时转运,增加了农村能源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能源运输效率的下滑导致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效益下降。目前储能技术暂时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电力储存,会导致能源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效益大幅下降,前期投入的资金面临一定的回收压力,打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如何应对农村气候风险
一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位置,提高能源基础设施抵御气候风险的韧性。考虑到农村地区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冲击,特别是靠近山区、河流的农村,在规划能源基础设施时应慎重选择位置,尽可能远离易遭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区域。
首先,组建专业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气候风险评估团队,对农村能源基础设施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进行科学合理评估。其次,进行科学决策和选址规划,尽可能避开复杂气候区域。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应尽可能完善事前调查机制,避免不必要的无效投资与安装,减少农村资源的浪费,这需要加强与专业的建筑机构合作。最后,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气候风险防护标准建设。
二是建立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气候预警机制,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气候风险事前防范能力。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应该与当地的气象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合作,共享当地的气候历史数据,积极参与气候预警机制建设,以此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能力。制定相对应的气候风险应对预案,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能源系统的稳定性。重视气候指数保险的作用,与当地的商业保险部门合作,为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气候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三是推广先进能源技术,提高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首先,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分布式。基于此,立足于区域能源发展现状,结合经济承担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农村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政府部门为提高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资金支持。农村智能微电网建设、储能技术等是提高农村能源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应为这些区域提供资金支持,以保障农村地区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改善,抵御日渐复杂的气候风险冲击。
最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农村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有条件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而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是加强农村能源从业人员气候风险防范意识培训,降低能源基础设施故障率。考虑到气候风险的异常冲击,叠加其突发性和难以预测的特征,十分有必要加强基层能源从业人员的气候风险应急意识,提高应对极端气候风险时操作能源基础设施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因为员工操作失误带来的二次损失,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类型能源基础设施应急预案,保障农村能源体系运行的稳定性。
(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