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云涌的低空经济浪潮中,谁才是真正能取得“真经”的“白龙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深圳南山,探访了一家名为泽芯未来的穿越机企业——其创始人蔡怡泽,正是一位从投资人转型而来的90后创业者。
转身:从“看项目”到“做项目”
“我现在已经不叫投资人了,我是一个创业者。”谈起身份的转变,泽芯未来的创始人蔡总语气平静却坚定。在他看来,过去做投资的经历,恰恰为如今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积淀。“那几年,我学到了在学校或普通工作中无法触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现在我更能换位思考——投资人会怎么看待我的赛道?怎么看待我这个人?”他认为,投资人和创业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视角:“投资人再深入也是局外人,能看宏观;而创业者自己是局内人,必须躬身入局。”
聚焦:从芯片到整机,做“难而正确的事”
泽芯未来的创立,源于一次投资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最初,团队投资了一家半导体图传公司,其核心技术是低延迟的无线图传芯片。在帮助该公司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类高性能芯片最理想的落地场景,就是无人机领域——尤其是对实时响应要求极高的穿越机。“我们最初是从零部件做起,后来逐步走向整机研发。这个转变很大,因为客户群体完全从ToB转向了ToC。”尽管起步于技术赋能,但泽芯并没有停留在单一技术环节。他们很快发现,只做技术或配件“市场是能看到底的”。要想真正实现科技变现,必须打通从产品设计、供应链到品牌建设的全链条。
定位:不做“技术偏科生”,要建“全生态品牌”
与许多硬科技公司不同,泽芯选择了一条更全面的发展路径——打造“穿越机全生态品牌”。这意味着他们既要做硬件研发,也要做软件支持,还要建立赛事标准、教育体系和运营服务。“有人提醒我链条太长、风险太大,但我从投资人角度思考:一家公司的终局一定是生态和品牌。只有涵盖软硬件服务的公司,才有长期价值。”在蔡总看来,专精单一技术远远不够:“很多硬科技公司技术很强,但缺乏商业变现能力。我们要做的是技术和市场并行,既要技术能打,也要产品能卖。”
目前,泽芯在C端市场表现突出,主要用户是青少年和无人机爱好者。通过赛事带动培训、培训反哺硬件销售的模式,他们正在构建一个闭环商业生态。
挑战:最难的是“把梦想串联成商业模式”
尽管发展迅速,但蔡总始终保持清醒。他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如何将各个环节串联成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经营模式。“去年我们经历过一段艰难时期,新品研发受阻、主营业务暂停,团队士气低迷。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考虑过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就在那个低谷期,他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将公司从西安迁到深圳。“当时很多人反对,但我觉得已经倒霉到底了,不如再试一次。”最终,他只带了4名员工南下,一切从头开始。在深圳的前三个月,团队连办公室都没有,全靠楼下咖啡店“驻场办公”。“有一半面试者觉得我们是骗子,”他笑称,“但最终我们还是靠信念留住了关键人才。”
心态:不焦虑明天,不后悔昨天
面对低空经济赛道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巨头入局的可能性,蔡总显得十分淡定。
“如果昨天没做好,今天不必烦恼;明天还没发生,也不必焦虑。创业者要定好心,活在当下。”他坦言,穿越机在低空经济中虽然垂直,但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扩展——从赛事拍摄到国防警用,从消防应急到影视制作,市场潜力巨大。
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截至目前,泽芯科技尚未引入机构投资,全靠自有资金运转。“如果自己没想明白,我不会轻易融资。我们需要的是能真正赋能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资金。”接下来,公司计划在近期启动首轮市场化融资,但没有设定明确的估值预期。“估值我不在意,重要的是公司发展进入良性状态。”随着产品近期陆续出口海外,泽芯未来正在开启国际化布局。“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卖产品,而是输出一套完整的穿越机文化和发展价值。”
做自己的“白龙马”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从技术赋能到整机自研,从西安到深圳——蔡总的转型之路,正是新一代创业者的缩影:他们理性而不失激情,务实而怀揣梦想。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低空经济赛道的希望:不是单点技术突破的偏科生,而是能打通技术、产品、市场、生态的全能型选手。也许,真正的“白龙马”从来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敢于全身心投入的创业者心中。
19家低空经济共保体成员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为被保险人提供6115万元的低空领域风险保障。
本次申报专业点共拟新增869个。
一边是热度居高不下的订单与展会热潮,一边是漫长而昂贵的取证与落地门槛。
通过国际级、全国性系列活动,聚焦“产业、生态、场景”发展要素,集聚低空发展所需的金融、人才、技术、标准、政策等生态要素,为低空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软环境”。
“低空+救援”一方面为急重症患者输送救命药,抢夺救治黄金时间窗;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在突发应急事件中迅速转移伤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