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空中的士”拿下千架订单,低空经济从能飞到赚钱还有多远?

第一财经 2025-07-24 18:13:22 听新闻

作者:乔心怡 ▪ 宁佳彦 ▪ 郑星语    责编:李娜

一边是热度居高不下的订单与展会热潮,一边是漫长而昂贵的取证与落地门槛。

订单在落地,产品在交付,中国低空经济或许正站在规模化推进与规范化管理并行的关键转折点。

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现场,捷报频传。中国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商沃兰特宣布签下17.5亿美元的海外订单,成为迄今为止中国eVTOL行业最大的一笔海外交易。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国eVTOL主机厂已经收到了超过1400架的意向订单。但在展会现场,不少从业者也坦言,打通场景落地、拿下关键适航证照,仍然是横亘在行业商业化面前的两座大山。

一边是热度居高不下的订单与展会热潮,一边是漫长而昂贵的取证与落地门槛。产业竞逐之下,商业化的路径也许不止一条,但要真正实现“空中出租车”的美好愿景,企业不仅要“烧钱”推进技术与合规,更要脚踏实地落入刚性场景,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从“飞得起来”到“飞得有用”,在这些增长的数字背后,行业仍需冷静回答一个问题:这场低空经济盛宴,真正开席了吗?

现场的低空飞机器。图片来源:第一财经记者乔心怡/摄

 

场景为王,商业化才是真命题

清晨五点,舟山群岛海面的雾气尚未散尽,一架四旋翼无人机从一处码头缓缓升起。无人机的机腹内,装载着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鲍鱼、带鱼等海鲜。它们被安置在机舱内的保温箱中。在垂直升空后,无人机迅速切换至巡航模式,沿着预设的航线向陆地物流分拣点飞去。

这架无人机来自联合飞机集团。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孙立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用这种方式捕捞的海鲜,在下午就可以穿过小半个中国,到达北京食客的餐桌上。

在今年的博览会上,各家主机厂商纷纷向现场的观众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城市空中出租车、紧急医疗转运、空中公务接驳……但相比这些尚在蓝图阶段的应用,已经实现“飞起来、飞出去、飞回来”的商业化公司究竟有多少?

“现在无人机企业多,但真正能落地场景、实现稳定商业化的还不多。”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无人机相关企业超3.6万家。孙立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比还处在研发和试飞阶段的eVTOL项目,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作业的无人机才是企业的现金流来源。

在联合飞机的订单结构中,除了高价值物流运输,还包括城市消防与应急救援,占比最高,能够达到40%,“还有低空医疗的场景也在拓展,医院能够借助无人机运输血液样本、抢救设备等手段救人”。

证照与人才,双重卡点待突破

部分无人机厂商已经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运营,但对于大多数eVTOL厂商而言,距离“起飞”仍有一段距离,最核心的卡点在于“拿证”。

eVTOL想要跑通商业化,需要取得“适航三证”,即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适航三证”被视作民用飞行器正式商用的通行证。目前,亿航智能EH216-S已集齐TC、PC、AC和运营合格证(OC),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也获得了TC、PC和AC证件。

亿航和峰飞的取证进度对比

在沃飞长空展台前,AE200的1:1模型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从上海虹桥到苏州,坐高铁总共需要3小时,用这款eVTOL大约需要40分钟”,沃飞长空品牌负责人魏丽郦介绍道。这款采用倾转旋翼技术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拥有6座空间,最大航程200公里,最高时速248公里/小时,专门为城市交通接驳设计。魏丽郦预计,沃飞长空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TC的拿证周期最长,最快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拿到了”。

上海低空经济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马晔告诉记者,从取证到正式运营需要3-4年的时间,而拿下三个证照,企业也许要花费十多亿的成本。

eVTOL取证流程。

在正式跑通商业化之前,一些行业内头部的主机厂商已经接到了意向订单。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eVTOL主机厂意向订单量已超过1580架。

不过,魏丽郦透露,从收到意向订单,到生产和最终的实际交付,这个周期起码需要1-2年。“航空对事故的容忍度极低,拿证、生产、交付等门槛也就极高。”离地三尺,人命关天。魏丽郦表示,在飞行器的制造过程中,每一个零部件都要做到可追溯,所有试飞时长与里程必须满足特定要求。

中国eVTOL今年获得的意向订单

在展会现场,优凯飞智能科技创始人何政道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了证照问题,低空经济的基础运维能力也尚未完全建立。飞手短缺、炸机率高、无人机作业精度无法满足部分行业需求等问题,成为当前低空应用在市场中的隐忧。

“我们不是要一换再换设备,而是要更新系统。”优凯飞智能科技创始人何政道指出,行业当前更需要的是软硬件结合的智能解决方案。为此,他提出了“茧式智能贴合航线技术”,能将数据采集精度从厘米级提升至0.2毫米,并适配市面主流飞行器,极大地简化作业流程,提高了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效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